向敬之

康熙十四子:清雍正登基后,十四阿哥人生结局是什么?

十四阿哥胤祯(雍正登基后改名允禵)在同胞哥哥雍正即位后的人生康熙十四子,唯有抑郁可以解释。

他与雍正同胞兄弟,为其后来没有像老八允禩康熙十四子、老九允禟那样死于非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康熙十四子,允禵却因为人仗义,毁于站错了队的份上,甚至说他也曾对帝位怀着觊觎之心,与雍正站到了对立面。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大多大臣推举允禩为储君,遭到一心复立胤礽的康熙忌讳。胤祯为老八据理力争,不惜与康熙发生激烈冲突。这让同样觊觎帝位而未发的胤禛心生芥蒂。

胤祯的出头,似乎让康熙找到了理想的候选人选。于是,康熙在二度废储后,以一系列非常举措,让满朝以为康熙有意把江山交给会打仗的大将军王老十四。这为胤祯在雍正登基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埋下了祸根。

康熙崩逝,雍正即位,第一时间以总理事务大臣的名义,将胤祯召回京师。理由是军机重大,但孝道为先。胤祯还未开始守孝,就被改名允禵,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并受马兰峪总兵监视。

允禵

后因他们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是虚衔,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禵“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对允禵的监控也愈来愈严酷。雍正三年十二月,追查允禵统兵西北“劳累兵丁,侵扰地方,靡费军帑”(《清史稿·允禵传》)等问题,革去其王爵,降授固山贝子,没过多久又被革去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全面打击允禩集团,彻底清算其骨干成员和党羽,将罪状颁示全国,议允禵罪状十四款。群臣请正国法,但雍正念及同胞之情网开一面,改为长期拘禁马兰峪。

乾隆即位不久,下令释放允禵,给其自由,封为奉恩辅国公,十年后封贝勒,晋为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乾隆二十年,允禵病逝,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向敬之

康熙十四子:清雍正登基后,十四阿哥人生结局是什么?

如题所问,就是要讨论“于”与“十”是否被篡改。

“于”与“十”,就两笔之差,但改起来很容易,一横一勾即成。

但是,康熙立储遗诏,会在汉文本中写得如此简单吗?

立储,事关江山社稷,事关国家安危,一生致力于扩大疆域、统一全国的康熙帝自然会郑重其事,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将最爱的皇太子胤礽两次立废,最后强忍巨痛地将胤礽禁锢于咸安宫。

即便遗诏中有民间传闻的“传位”或“传位于”,或“传位与”字样,那么到了相互佐证的满汉文本中,篡改起来就不容易了。

清初已发生两起因大行皇帝(太祖、太宗)没有留下关于接班人遗诏的大事,结果导致皇家内部纷争、骨肉相残的恶性事件。这必然会成为历史的教训,引发精明的康熙皇帝警觉。所以,对于曾在晚年近二十年来思考如何正确立储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必然会反复权衡利弊、斟字酌句,而不是简单粗糙地写一个“传位于”或“传位”,草草了事。

后来传世的所谓康熙遗诏中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虽然有雍正动了手脚的可能,但这是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康熙最后命令。

这份遗诏,既有为什么传位胤禛的原因,也有康熙对后继之君关于自己后事的具体安排,比那份简单地戏说“传位于”或“传位”,具有更多的信服力。

就此遗诏而言,如果要篡改,则难度更大。更大的问题是,它还得得到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且势力最强的皇八子胤禩集团的认可。即便后来胤禩死于非命,其党羽传言雍正逼母谋父、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但在雍正初年,胤禩以总理王大臣与和硕廉亲王之尊,足以在雍正初登大宝、根基未稳的情势下,揭示其继位不正。然而,胤禩却没有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