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左传》可知孙叔敖孙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孙叔,又名艾猎。是楚国司马蒍贾之子。先秦史料记载人名常“字+名”,如百里奚之子孟明视,孔子之父叔梁纥……

孙叔敖:寿州千古之谜丨孙叔敖姓孙吗?

蒍又写作“薳”、“化阝”,为楚国强族,常担任令尹、司马等要职孙叔敖。《世本》记载薳氏一族出自蚡冒(熊眴,楚武王熊通之父,《史记》误记为楚武王之兄),这属于误记,因为从《国语》这段记载来看,早在仲雪、叔堪、季徇三兄弟争位时(前822年)薳氏一族就已经存在。今学者考证薳氏一族应出自楚人先祖季连次子远仲。

古往今来明君能臣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不同的时代,一样的需求,制度规范制定的不管有多完备,最终都要靠人来落地执行,因此执行人的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制度是否能得到落实孙叔敖。

孙叔敖:寿州千古之谜丨孙叔敖姓孙吗?

救世之能,报国之心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本无心入世,但禁不起楚国宰相在楚庄王面前的一再推荐,或者说本身就怀着一颗救世之心,不能置身事外。

孙叔敖:寿州千古之谜丨孙叔敖姓孙吗?

孙叔敖:寿州千古之谜丨孙叔敖姓孙吗?

孙叔敖出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国历史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明君楚庄王,他才有了自己发挥的空间。

孙叔敖入仕为官后,三个月就被提拔为宰相,这一方面是他个人分能力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有楚庄王这位明君。不过既然是君主,就总会搞出一些便利自己,给百姓添堵的事情来。

币轻币重,安稳民心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了,就下令启用新币,不过新币太重不便于流通,因此市场的秩序变得混乱起来。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孙叔敖,孙叔敖问这种现象有几个月了,大家说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孙叔敖听后,知道这是楚庄王推行新币的原因,便建议楚庄王恢复旧币,楚庄王从善如流尽显明君本色,听取了孙叔敖的建议,市场秩序得到了恢复。

大道无形,润物无声不久之后楚庄王又认为矮车不利于驾马,便想让人把矮车的底座加高。孙叔敖说政令频繁的修改会让百姓们无所适从,如果您实在想这么做的话就让百姓加高自己家的门槛,这样那些有身份懂礼仪的人就会为了避免反复下车而主动去加高矮车的底座了。

楚庄王按照孙叔敖的建议办了半年之后,大家果然上行下效,都主动加高了矮车的底座。这就是孙叔敖的高明之处,大道无形,润物无声才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他位高权重,功勋盖世,却为人清廉俭朴。楚王曾多次赏赐孙叔敖,都被他推辞。以至于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要靠打柴度日。优孟是楚国的艺人,常常以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楚王。孙叔敖知道他是个贤人,就在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生活太贫困了就去求助优孟。
  后来孙叔敖的儿子遇到优孟,将父亲的话告诉优孟。优孟得知后,穿戴上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去见了楚王。楚王一见优孟的装扮,大为吃惊,以为是孙叔敖又活了,当即要任命优孟为宰相。优孟借口要与妻子商量而归家。三天后,优孟去向楚王回话道:“我回家将大王要任我为相一事告诉妻子,我妻子却极为反对,她说前宰相孙叔敖一生中正清廉、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正是因为他的协助才使楚王得以称霸诸侯,这样为君王呕心沥血的忠臣良相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却完全得不到君王的照拂,如今落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穷困潦倒,每日靠背柴为生,可见楚国的宰相不值分毫,因此不要去当吧。
  ”优孟随后又高歌一曲: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楚王听了优孟的话十分愧悔,随即召见孙叔敖之子,赐其土地与奴仆,使其脱离艰困,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