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李德裕: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表面上看,白居易不受宰相李德裕的待见,好象是应了那句老话:文人相轻。其实原因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白居易与李德裕头号政敌友谊非常深厚。这么一来,就牵涉出第三个人来:牛僧孺。

李德裕:李德裕为何执意要封杀白居易?

李德裕:李德裕为何执意要封杀白居易?

此人也是个牛X的人李德裕,官最大时,当过唐穆宗、唐文宗时的宰相。白居易与牛僧孺交好,说起来好多人不信,主要是因为石头。牛僧孺一生不爱钱财,但有石癖,并且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体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主要写的就是牛僧孺如何藏石赏石,并将“藏石大家”名号安在了牛僧孺的头上。当时,大才子白居易的名声大了去了,经他这一宣传,名人效率立即把牛僧孺推到了石坛上的最高端。但是,凡事都有好的一面,肯定还有不好的一方面,当两个名人交好时,说不定就会有第三双眼睛时刻关注着你们的一举一动,而且拥有这双眼睛的人,可能能量更大,手段更高明,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过得十分不舒服。现在,就扯出本文第三个主角李德裕。这也是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要才有才,要权有权,还是个官二代,李德裕的老爸就是宰相,他自己中年时期坐上了大唐宰相的宝座。

李德裕:李德裕为何执意要封杀白居易?

李德裕与牛僧孺是一对针锋相对的政敌。在唐朝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牛李党争”,具体就是官场上那些争权夺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在此就不多提了。而牛僧孺就是牛派首领人物,李德裕就是李派的头。自然而然,当时手握大权的李德裕就把白居易放到了对立面,纵然你白居易才高八斗,我也不重用你,还不时的打压你。因此,当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向担任宰相的李德裕三番五次推荐白居易,询问李德裕看没看过白居易文集时,李德裕说李德裕:“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等到李德裕带着刘禹锡来到自己的书房后,刘禹锡发现白居易的文集已经装满了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李德裕拿出一本书,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意看他文章的原因。”此刻,李德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他早就知道白居易是个大才子,就是不看文章他心里也是一清二楚。真正的原因是李德裕压根就不想重用白居易,于是以没有看过白居易的文章而自欺欺人罢了。说了这么多,有点贬低李德裕的意思,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我是白居易的粉丝。

吐蕃在维州的守军向李德裕投降,李德裕原本已经接受了。

李德裕:李德裕为何执意要封杀白居易?

维州地势险要,是剑南地区唐朝与吐蕃互相用兵的交通要道。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大举进攻唐朝,河西、陇右、剑南大片土地失守,但是,维州因为地势险要,长期未被攻下。后来,吐蕃采取了一个长期策略,让一个吐蕃女人嫁给了维州的一个守门人,生了两个儿子,20年后,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偷偷打开维州城门,吐蕃这才攻克维州。吐蕃对此极为重视,将维州命名为“无忧城”。

此后,唐德宗贞元年间,韦皋经略剑南,试图收复维州,他在维州一带打了大胜仗,但未能收复维州城。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九月,吐蕃的维州守将悉怛谋主动归降,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立即派兵进驻维州。根据李德裕后来的分析,由于维州地势险要,得到维州以后,吐蕃在合水、栖鸡等城的守军因为失去屏障,必然后撤,唐朝不但可以相应减少八处镇兵,还可以收复上千里国土,“其吐蕃合水、栖鸡等城,既失险厄,自须抽归,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馀里旧地”(《资治通鉴》)。

但是,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害怕会因此影响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因为双方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十月进行了正式会盟,2年后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目前还在)。朝廷在讨论此事时,牛僧孺提出,如果接受吐蕃维州降人,是失信于吐蕃,害怕吐蕃报复。最后,唐文宗接受了牛僧孺的建议,命令李德裕,不但将维州城返还吐蕃,而且将维州降人悉怛谋以下300余人也交给了吐蕃。

实际上,据李德裕说,当时,吐蕃自己也并未遵守盟约,太和四年(830),吐蕃还出兵围困陇右道河曲六胡州之一的鲁州,既然吐蕃不守盟约,唐朝何必非要死守盟约呢,“且维州未降前一年,吐蕃犹围鲁州,岂顾盟约”。

最终,吐蕃出于警告的目的,将300余人全部诛杀,情景极为惨烈,据李德裕后来回忆,“复以此降人戮于汉境之上,恣行残忍,用固携离,至乃掷其婴孩,承以枪槊”。

至此,唐朝收复维州的机会丧失了。

后来,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十月,西川节度使杜悰才再次攻取维州。同年,已经被贬官到海南崖州的李德裕去世。

以上是我对维州事件的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