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在自己晚年时曾说过:“我最敬重郭松龄,我前半生的事业全靠他郭松龄。”
郭松龄这个比张学良大了17岁的人,却与张学良两人亦师亦友,在东北讲武堂时,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而张学良是炮兵科学生,同时两人还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郭松龄。张学良诙谐豪放,重情重义,郭松龄不苟言笑,办事认真。
但,郭松龄的一切是张学良给的,这一点郭松龄曾公开承认过,也正是因为张学良这一层过一,郭松龄才得以步步高升,并最终有了“反奉”的实力郭松龄。
当时,东北军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围绕杨宇霆周围的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派,二是围绕郭松龄周围的陆军大学与东北讲武堂毕业的的陆大派。
一方面杨宇霆为张作霖出谋划策,深受张作霖信赖;另一方面郭松龄为张学良整军练兵,二人情同手足。但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二人却是水火不容,加上张作霖对郭松龄的态度并不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军中应是举步维艰。
郭松龄这个人谁说心胸狭小且刚愎自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郭松龄却是那个时代中少有的胸怀家国的将领。当然了这也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并非大家所说的是因为张作霖对他有功不赏,要知道彼时的郭松龄背靠张学良,有啥有啥!
1925年郭松龄去日本参观秋操,当时,日方误把郭松龄当做张作霖派来的签字代表。原来,张作霖准备承认日本二十一条,换取日方支持供给军火,以进攻国民军。
郭松龄的出现,被日本误认为是张作霖派出的代表,而郭松龄也因此知道这个秘密后,气愤的郭松龄说到,张作霖为个人私欲出卖国家,我郭松龄是国家的军人,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同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兵7万“反奉”讨伐张作霖,张学良知道后,郭松龄说到: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拥护你接管东北。
那么郭松龄真的反奉成功,他又会怎么做?他真的会让张学良主政吗?像素以为不可能,这只是郭松龄的一颗烟雾弹。郭松龄在“反奉”之初就明确提出,让张氏父子让位。
如果上将军(张作霖)痛改前非下野的话,请学良到日本留学三四年,自己的抱负实现一部分后,就将位置让给学良,自己愿意下野。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郭松龄的目的,至少要主政东北三四年,才能还政张学良,当然了这依旧是一颗烟雾弹。 因为当时有东北军30万,即便郭松龄真的反奉成功了,想要顺利接手依旧是一个大问题。毕竟郭松龄名不正言不顺,反对的声音不会小,到时免不了又是一场混战。而且对东北虎视眈眈的日本,正好可以借郭松龄谋反而出兵谋取东北。
所以,郭松龄便以张学良留学日本的方式换取自己的主政,等到三四年后,原有的旧势力也被清除干净了,哪怕到时候张学良回来了,也无能为力了。
但是,即便如此郭松龄也不可能平稳交接;张学良曾说过,自己迷信旧道德,忠孝两字,绝对遵守。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父亲下野,等到三四年后自己去接手。而且就算真的如郭松龄所愿,短短三四年真的能改变东北的现状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到时,郭松龄就算真有心让给张学良也骑虎难下了,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郭松龄反叛是奉系内部矛盾激化造成的。
首先要说一下,器重郭松龄的是张学良,而非张作霖。奉系内部有三大势力: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派,大多是胡匪出身,代表人物是张作相;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的洋派,代表人物是杨宇霆、姜登选等;国内军校出身的土派,代表人物是郭松龄、李景林等。而洋派和土派之间一直不和,双方矛盾很深。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系失败以后,张作霖认为原来的部队土匪习性太重,不堪大用,所以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委以重任,他器重的是杨宇霆等人。而张学良则选中了郭松龄帮自己练兵,两个人关系很好。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胜利以后大举入关,拿下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郭松龄原本有意出任江苏督军或者安徽督军。但是因为杨宇霆的阻挠,郭松龄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这让他极为不满。
而在接下来的孙传芳和奉军之战中,从郭松龄手里夺了督军位子杨宇霆和姜登选两人不战而逃,安徽、江苏两省被孙传芳占领。这无疑更让郭松龄觉得张作霖用人不明,只会重用小人。
让他更为不满的是,张作霖打算对冯玉祥用兵,命他准备作战。郭松龄觉得张作霖打仗了才想起自己,但是胜利的果实都被杨宇霆等人取得,因此不愿意打仗,消极应付。
占据直隶的李景林也担心打仗会影响自己地位,因此撺掇郭松龄反叛。此时郭松龄又接到密报,说因为对他消极避战的态度不满,张作霖打算将他拿办。
郭松龄认为这都是杨宇霆所为,而张作霖偏信杨宇霆,自己必遭毒手,唯有起兵自保,所以决定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反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