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马寅初简介,马寅初人口论说了什么
马寅初人口论脱胎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是指数增长,而财富是数字增长,数字增长永远无法超越指数增长,所以人类必须通过阵发性地战争、饥荒等不人道事件,才能避免落入集体悲剧中马寅初简介。
马尔萨斯的理论不复杂马寅初简介,关键在实证环节做的非常好,数据丰富,他第一次呈现出人口学的研究框架,完全用数字说话。
比如人口是指数增长,假定20岁繁殖一代,平均寿命60岁,则一个人理论生育数字惊人,而新生儿落地20年后,又可以继续生育,如果计算这个代际的人口增长,必然是乘数效应的,其增长速度惊人。
马尔萨斯的理论问世后,遭遇了比较大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忽略了人口增值中的软因素,生孩子后,人类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还要给他教育,从自然能力说,一对夫妻生10个孩子很正常,但在实际上,传统社会平均也只有3-4个而已。不过即使是3-4个,依然呈现为乘数效应。
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很准确地描绘了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情况,而到现代社会,情况完全逆转,一是生产力本身也呈现为指数增长,二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增长出现了边际效应,现代人反而不愿意要孩子了,一对夫妇很难达到平均生2.1个的指标,在很多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后一种理论因有实证支持,如今已成主流。
在马寅初时代,后一种理论还缺乏实证,所以马寅初基本引用了马尔萨斯的研究框架,但他指出,他不同意马尔萨斯的结论,认为通过计划、政府强制干预等方式,可以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其次,马寅初受冲击与人口论无关
马寅初的人口论提出后,得到高层激赏,这是计划生育后来的理论基础,甚至计划生育后来在推广时,也采取马老的思辨方式——先批判马尔萨斯,再强调人口可以控制,政府应加强干预。
过去有很多奇怪的传闻,说错批了一个人,多生了几亿人。这话毫无道理,因为上世纪50年代,mao就多次批示,要抓好计划生育问题,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从来没被批判过。
不过,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是挂名的北大校长,他与党委书记之间不和谐,多次抱怨自己被架空了,结果遭到炮轰,前后两次,两次虽然也将马寅初与马尔萨斯绑在一起批,但重点还是批他反党、反组织,走白专道路。马寅初会多门外语,晚年还自学了俄语,所以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外语,这是他被冲击的诱因,被说成是里通外国、专家主义之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受到冲击,马寅初也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这一虚衔,但他的主要职务没有改变,待遇没有改变,第二次炮轰他时,高层直接出面制止,北大方面表态:本来不愿意追究,没想到第一批完后,马寅初还在较劲,所以不得不狠一点。
第二次炮轰完,马寅初宣布辞职,高层并未接受,一年后才批准。
种种迹象说明,马寅初遭受的是一次例行冲击,并非高层授意,他的人口论依然被认可。只是运动不断,无暇将其实施。
其三,马寅初人口论的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上世纪70年代初,政府正式推行计划生育,初期力度不大,到70年代末,发展成基本国策。要知道,我国人数最多、网点最全的组织不是公安局,而是计生委,几乎每个村都覆盖到,在相当时期,公安局基层抓捕,都需计生委来配合。
计划生育产生了显著效果,少生了几亿人,减少了负担。
缺点也很明显,影响了人口结构,随着超老龄化社会向我们走来,我们会发现这种过于急躁的工程主义方案的弊端,此外在马寅初人口论的支持下,给公权力滥用提供了可能,确实出现了一些莫言小说《蛙》中的故事,对于个体来说,似乎有点严苛了。
?[蒋介石(蒋中正)]: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人物。
——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二战期间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
[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
——弃医从文,用笔进行战斗。新文化旗手之一。
——“左联”重要发起人,主编多种文艺刋物,团结培养了大批革命作家,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蔡元培]: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先驱。
——光复会会长,同盟会元老。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
——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教育机构——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相对繁荣的局面。
——※11月6日长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