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人口减半’轮台罪己诏,是真的吗?班固有依据吗?】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作者轮台罪己诏: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的版图,当然也遭人非议。仇视抹黑汉武帝的人,评价汉武帝“好大喜功轮台罪己诏、穷兵黩武”,导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以至于汉武帝晚年时期,汉朝“户口减半”。人非圣贤、人无完人,汉武帝也不例外,公正客观地评价汉武帝,功过是非七三分开,七分功绩三分过错,但是,汉武帝并非一无是处和十恶不赦。《汉书》中有只言片语,“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竟然导致全国人口减少一半。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汉书•五行志》:评曰:“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汉书•昭帝纪》“赞曰: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班固在汉昭帝刘弗陵本纪最后,点赞说:“当初,周成王年幼继位,发生了管叔、蔡叔四个诸侯国的叛乱。孝昭帝未成年即位,也有燕、盍、上官发动的叛逆阴谋。周成王不怀疑周公姬旦,汉昭帝信任霍光,各自因为信任合作而成名,的确是很伟大的事情。汉昭帝承接‘汉武帝奢侈之弊端用兵过度之后’,国家国库空虚,天下户口减半,霍光懂得务实的重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了始元、元凤年间,恢复跟匈奴的和亲,百姓生活都很殷实。选拔民间贤良人才、倡导文化,关心民间疾苦,复议盐铁而罢专卖,尊其号为‘昭’,是不是很合适呀?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古代儒家思想,信奉对外和亲求和的政治主张,他们并不能理解下跪求和亲是没有用的,你不打别人别人会打你,说白了就是为了抢夺资源人口。汉武帝不听从儒家的政治主张,挞伐匈奴、开疆拓土、对外武力征战,肯定是要死人的,必然要耗费国家财力,百姓的生活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古代儒家及其他知识分子,给汉武帝扣上“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罪名,对汉武帝不同程度的口诛笔伐。实话实说,汉武帝用兵四十余年,确实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百姓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流离失所,更没有出现饿死几千万的事实。班固受司马迁的影响,为了贬低汉武帝的功勋,突出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结果,在没有事实记载的情况下,就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词“户口减半”,形成对比,歌颂汉昭帝启用霍光,轻傜薄役、与民休息,再次恢复和匈奴和亲。其实,和亲不过是个外交手段,根本不能阻止匈奴侵略骚扰中原。没有汉武帝武力挞伐,从根本上削弱匈奴的实力,和平是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已做到“三十税一”,但天下为何仍户口减半,卖田为奴呢?

《轮台诏》:部分原文“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

当然原诏书叫《轮台诏》,并非《轮台罪己诏》,只是这个诏书中,晚年的汉武帝对自己以往的政策有所悔悟,后人称其为《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大臣上书在西域轮台地区屯田的提案,建议朝廷增加征收人头税三十个铜钱,这个事情被汉武给否决了,汉武帝也对自己派遣李广利远征西域,造成了数万人员死亡失踪,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悔悟。《轮台罪己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武帝的光明磊落和自省,一个帝王在晚年反省自己一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检讨,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但是,《轮台罪己诏》也成为后世儒家文人攻击汉武帝的口实。

班固在《汉书》中指责汉武帝时期:“人口减半”,那么班固的空口之言有没有事实依据呢?班固及其《汉书》都没有相关数据记载,那么,汉武帝时期人口减半从何谈起呢?汉武帝初年(公元前135年),当时还没有收复南越、河西走廊、西域、朔方、东北,人口普查的结果是3600万人口。如果,汉武帝晚年(公元前89年前后),汉朝人口减半,就剩1800万人了,这么多的人口是如何消失的呢?简单地讲消灭人口方式就是天灾人祸,具体而言:人的生老病死、人口出生率降低、新生人口的成活率、瘟疫造成的死亡率、自然灾害造成的饿死率、战争造成的死亡率、暴政引发的饿死率等等。

汉武帝执政的56年(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人口出生率、新生人口的成活率,这两大指标和文景之治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平均一对夫妻生育四个孩子,新生人口成活率百分之八十,汉武帝早期680万户、3600万人口,平均每户是4、5口之家。汉武帝执政的56年间,汉朝没有发生大规模、全国性的瘟疫灾害,人口的病死率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汉武帝时期,也没有爆发大规模、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局部、小规模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和以前没有太大的区别,灾民都得到政府的救济和安置。

汉武帝时期,黄河两次决口,造成难民200多万,黄河决口的早期,灾区确实出现过饿死人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灾民起义(万人以上规模),200多万水灾难民基本得到合理的移民和安置。汉武帝44年间挞伐匈奴、开疆拓土,其花费确实非常巨大,仅仅奖励军功所耗费的黄金多达200多万斤折合1000多吨,其他军费开支是奖励军功的三四倍。漠北之战后,由于耗费巨大,汉武帝开始推行“盐铁专卖”,汉朝对农民“三十税一”的国策并没有改变,“盐铁专卖”和“吿缗法”等专项法律推行,剥夺的是富商大贾的利益,打击的是豪强地主,普通百姓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失。盐铁专卖等政策,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有可能把一部利益损失转嫁给普通百姓,但是并没有造成农民大规模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司马迁所谓的“饿殍遍地”,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撑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来印证。

汉武帝执政56年,却有44年在打仗,但是必须弄清楚,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大多在边疆地区,主要是在匈奴控制的草原大漠进行,汉朝本土并没有战火纷飞,汉朝的老百姓并没有遭受战火迫害。战争的法则就是,战争在谁家的地盘进行,谁家受到损失就很大,遭受战火洗礼的匈奴、西域确实阵亡了20多万将士,被俘虏了几十万人口,饿死、病死匈奴等草原人口200多万。汉朝边疆地区,损失人口(被杀戮和掠夺)几十万,40多年间,汉朝阵亡将士十几万不到20万,损失马匹数十万。汉朝自身的损失,远远低于匈奴、西域、南越等等自身的损失。那么,汉武帝时期,“人口减半”,又从何谈起呢?

汉武执政的56年期间,汉朝的总人口一直增加的,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个数量净增在600万左右,汉朝打垮匈奴、西域,收回和掠夺人口在100万左右,汉朝收复闽越、南越,云贵地区,新增加的人口大约500万,汉朝收复辽东、辽西、东北,新增加人口100万左右。汉武帝时期,汉朝新生、新增人口抵扣掉战争损失人口,汉武帝晚期,汉朝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了4500万,970万户。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汉武帝之子刘弗陵即位称昭帝,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汉武帝的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即位称宣帝。汉宣帝中期既公元前58年,汉朝人口已经突破5000万。

我们可以用脑子想想,汉武帝驾崩于公元前87年,假如,汉武帝造成人口减半,当时只有1800万人口,到汉宣帝中晚期公元前58年,短短的30年时间,汉朝的人口怎么可能翻两番增加到5000多万?汉平帝元始二年既公元2年,汉朝普查人口,汉朝全国人口5960万,1100万户,在2000年前的自然、科技条件下,50年时间,汉朝增加人口1000多万,是不是很合理呀?谁都可以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要抹黑汉武帝造成民不聊生、人口减半,必须有科学依据和历史依据,不能像班固信口开河歪曲历史。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