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上做官为宦抑或是做其它营生的,中途翻车自来有,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因此就一概“悔当初”,哪样的思维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明朝于谦、有害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的否定。更何况根本就没有操作性,因为人没有前后眼。
第二,雅化了君王与臣下的人格品行,高估了他们的觉悟。君王据龙庭,臣子跪脚下,既是职务也是身份,更是工作,其驱动力有理想和追求的成分,但其中必有求生存明朝于谦、求发展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虽然可能以其他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现,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一定包含其中。
第三,方孝孺明朝于谦、于谦、张居正三人的身份和过往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方孝孺作为受人文思想熏陶的硕儒和文坛领袖、朱元璋寄予厚望、朱允炆充分信任的肱骨大臣,面对朱棣的威胁,他能怎么样?倘若方孝孺如提问者所想的哪样投降朱棣,不仅朱棣不敢重用他,他也根本无法工作甚至生存,自己会遗臭万年,甚至还会祸及子孙。后世评价不会好过秦桧。于谦、张居正及其他人均如此,一人一看法,一时一变化,换皇帝臣子做不了主,皇帝改变主意也由不得大臣,只能被动接受,这就是臣下和被动方的命运或称宿命。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这里说的于谦不是德云社“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而是明朝时的一位重臣。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鞑靼俘虏时,于谦率兵抵住了鞑靼的入侵,保全住了北京。他也以国家不能一日无君为出发点,推选了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当然这就为以后两位皇帝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而张居正是万历时的首辅,他在任期间的改革为明朝打了一剂强心剂,使明朝得以回光返照。
要是论谁对明朝的贡献大,那无可厚非的是张居正,因为张居正进行的改革对于明朝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官吏之间狼狈为奸,百姓深受地主的剥削压迫,当时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和“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的歌谣,反映出当时社会情况的严峻。要是朝廷再不进行改革,可能会激化各种矛盾,引发各种各样的农民起义。所以明朝政府必然要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挽救濒临生死存亡之际的明朝。在这场改革运动中,张居正起了巨大作用,他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维护了明朝的统治,使得明朝统治得以延续下去。
总的来说,张居正的作用大于于谦,于谦只是在北京城安危面前表现地很从容淡定,稳住了大局,而张居正改革是福泽几代皇帝的改革。
明英宗朱祁镇盲目听信大太监王振之言,不顾朝臣反对,一意孤行。在没有做好万全之策的前提下,就率领五十万大军仓促出征蒙古,想要一举解决蒙古问题。结果刚到土木堡,就被早有准备的蒙古瓦刺太师也先的军队包围。由于事发突然,明英宗和他带领的明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最终五十万明军稍加抵抗就土崩瓦解,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屈辱的做了俘虏。
蒙古瓦刺太师也先率领大军挟持着朱祁镇向北京杀来,企图以此逼迫明国投降。在这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健时刻,于谦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持改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并积极组织京城军民全力抵抗蒙古侵略者。也先见明国又有了新皇帝,也知道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彻底破产。再加上在北京军民众志成城面前无计可施,最后只能灰溜溜的退回蒙古。大明王朝在于谦的力挽狂澜下终于躲过一劫,说于谦再造大明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后来,朱祁镇乘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能理政之机,在石亨、徐有贞等奸诈小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当了皇帝。朱祁镇心里也知道,于谦当初改立朱祁钰为皇帝是迫不得已,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但朱祁镇为了证明他重登帝位是合乎礼法的,还是不得不狠心杀了于谦。在帝位合法与否的原则问题上,朱祁镇也只能如此选择。
岳飞之死,表面上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的。其实岳飞之所以被杀,除了有秦桧这个奸贼的谗言起了一定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岳飞不知轻重卷入了储位之争。太子易立,历来是皇家禁忌,任何人卷入其中,都没有好下场。文官尚切如此,何况武将。尤其是岳飞还手握重兵,更是宋高宗赵构防范的重点对象。再加上岳飞一门心思要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更是惹赵构心中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岳飞被杀也就不奇怪了。
于谦和岳飞两人,都是对各自国家有大功的人,他们本来应该被国家真心对待,颐养天年。但因为他们有意或无意的卷入了皇位更替,就被自己拼死保卫的国家无情的抛弃,残酷的杀害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精忠报国文武大臣们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