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抗元最激烈的代表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宋代词人。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宋代词人,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 ,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
(2)欧阳修——宋朝文坛领袖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宋代词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包拯——人称包青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4)王安石——变法革新派领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5)苏东坡——宋朝文艺全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史上确实将这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最可靠的排位,应该是按照我们习惯性的叫法来排定。苏辛,苏辛,意即苏东坡要排在辛弃疾的前面,这也是无论从年齿上、成就上、影响上都是苏子瞻高于辛稼轩。尽管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和苏东坡并称,还被赋予了词中之龙的美誉,但在旷世文豪苏东坡面前,还是略显下风,甚至相形见绌,这也是之所以称之为“苏辛”而不是“辛苏”的原因。
毫无疑问,苏东坡的影响对于后世是更为全面的,也是更为高企的。因为这个千古文豪不仅词风雄浑,骨气傲岸,其书、画、文、墨等均属上乘,占尽了天下文士的风流与名望,辛弃疾能和这样一个杰出的大人物并列称呼已经是陡然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和文化声望。
这么说并不是否定辛稼轩的词作不如苏子瞻。他们两个人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都是豪放派的肝胆和气魄,但在具体的词意表述上,苏子更偏于激昂狂放,肝胆贲张,自树一帜自倍一格,是开创性的代表。而辛弃疾则更重于情怀和德望,更具有积极的格调和价值。虽然曾经有过和豪放派品格在他们之前,比如小范老子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作品,但对于一个肇始的时代来说,苏东坡还是先锋人物,也自成体系,更有代表性和引领性。
其实俩个人的排名谁先谁后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他们都是有宋一朝豪放派词作的高峰,只有风格的差异,而不是高下的判别。
一般来讲,我们绝大多数人更喜欢或者更接近于喜欢苏东坡,就是因为这个千古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他的事迹和传说更传神,他的人生更曲折,更能博得人们关注与同情,也更感佩他的词风和表述。
重要的不是谁的排位高低问题,而是要看是否表达出了我们期待和愿意看到的文字,是否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力量,还有是否给我们开启了灵魂的洞府和智慧的启迪。
他们两个人都有千古杰作流传至今,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沉沦在他们给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体味和咀嚼那种来自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