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唐中宗李显的政治谋算张柬之,李显绝非懦弱无能,反而非常阴险狠毒。
唐中宗李显的考虑唐中宗李显在神龙革命过程中是个被动角色,相当于是白捡了一个皇位张柬之。神龙革命武则天退位,李显继位之后有了如下的考虑:
张柬之等人有复唐大功,又是通过军事政变手段把自己推上了皇位,他们也就具备了废掉自己另立新皇的能力;一旦自己要从这些人手中收回权力,这些人如果反弹,就有可能废掉自己另立新皇张柬之。因此,又有能力又有可能性,张柬之等复唐派是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胁,必须解决掉;
武三思等武家诸人虽然之前权倾朝野,但神龙革命后清除武党的呼声很高,这些人已经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境地。且这些人不掌握兵权,又都是无能之辈,武则天退位后已经失去了政治目标,对自己不构成威胁。
如果扶持武党制约张柬之等复唐功臣,既能继承武则天的政治遗产,又能压制复唐派功臣,而且二者之间无论谁胜谁败自己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此一来,朝廷上就形成了一个政治平衡,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并逐渐争取其他中立派。
为了让双方能够势均力敌的进行争斗,首先就是不能对武则天进行清算,并适当保护武家诸人。如果张柬之等人借着拨乱反正的名义清算武则天,把武则天打上篡唐的罪名,自己作为武则天的儿子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大义名分,会失去大多数中立派的支持。李唐皇室虽然几乎被武则天屠戮一空,但总有个别的活下来,无论是李渊的后人,还是李世民的后人都同样具备登上皇位的资格。
唐中宗李显的具体措施李显继位之后只是清算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这两个自己的小干爹,同时给武三思一党和张柬之等复唐功臣加官进爵,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试探张柬之等人的底线。
李显继位2个月后,下诏大唐各地都以“中兴“为名的寺观各一座,把神龙革命定性为唐王朝的“中兴”。这显然是在张柬之等复唐派功臣力主的情况下李显才无奈接受的,因为有中兴就有低谷,而低谷就是武则天的篡唐建周。
在张柬之等人上书要把武家诸人都贬官撵出长安时,李显打了个折扣,只是降爵并未赶走,而张柬之等人竟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于是,李显知道,这些人不会再采取武力手段把自己撵下台了。既然张柬之等人不敢下狠手,就轮到李显下手了。
先是把张柬之等五人提升为郡王,但“罢知政事”,也就是免去了参与朝政的宰相权力,相当于给架空了。当发现这些人都很顺从的接受了之后,神龙革命后第二年的四月,也就是李显当上皇帝后刚刚一年多,这五人被削除封爵、贬为地方司马。又几个月后,几人被加罪流放。其中张柬之郁愤而死,崔玄暐流放途中病逝,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被武三思派人虐杀。
之后,李显下诏书,“自今已后,更不得言中兴,其天下大唐中兴寺观,宜改为龙兴寺观。”(《唐会要》)
既然不是中兴,那么武则天时期就不算低谷,自己也就是名正言顺的皇位拥有者了,这相当于是李显的胜利宣言。
史书上说张柬之等复唐功臣是被武三思和韦皇后陷害而死的,李显对此一无所知。这明显是托词,李显乐于看到张柬之等人得到这个下场,对武三思等人的行为更是默许或暗中进行了支持。
后来武三思也是死于非命,虽然看不出其中有阴谋的痕迹,但太子李重俊仅率三百骑兵就杀了武三思满门,说明武三思当时毫无自保能力,没有李重俊也可能有其他人,也许这是李显刻意而为。
(唐中宗李显剧照)
总之,当年在武则天阴影下李显根本没有机会培植势力,神龙革命也是白捡了一个皇位。但之后短短两年多就把权倾朝野的武家和有复唐大功的张柬之等人一网打尽,牢牢坐稳皇位,其翻脸无情、阴险狠毒在唐朝诸帝王之中应该是排前列的,深得其母武则天真传。张柬之等人就是死在这个忘恩负义的帝王手中。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705年神龙政变发生时,张柬之81岁,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而武则天82岁,已经缠绵病榻,生命进入倒计时。说到底,张柬之等人能够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还是拜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二张兄弟”所赐,如果没有“二张兄弟”的作天作地,武则天不会被逼着退位,然后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武周政权轰然倒塌。
在武则天时期做官是及其危险的,真的是早上去上朝的时候都会担心还能不能回到家。我们知道武则天最初为了称帝以及巩固自己的政权,任用了一大批酷吏,弄得朝廷风声鹤唳,酷吏政治存在了14年,等它过去的时候,朝廷似乎迎来了新的希望,焕然一新,而且武则天确实知人善任。并且在7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终于决定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这曾是困扰武则天多年的难题。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度紧张之后的放松。
不可避免的,武则天老了,她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乐趣。太平公主把张昌宗介绍给武则天后,武则天完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所倾倒,而且张昌宗又把自己那善于炼药的哥哥张易之介绍给了武则天。兄弟俩正式成为武则天的面首,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然而随着700年狄仁杰的去世,武则天再也听不进去劝谏,史无前例的宠信二张兄弟。而随着武则天的生病,二张兄弟成为把持朝政之人。他们肆意妄为,权势滔天,连武三思也不得不向二张兄弟进献自己的谄媚。
说二张作是有原因的,两个人毕竟是以色事人,而武则天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一旦武则天驾鹤西归了,二张的命运会如何?明智的选择是攀上够硬的势力,尽量低调做人。但是二张偏偏惹遍了武则天以外的全天下的人,几乎就是过街老鼠般的存在。我们来看看二张是怎么惹人的:在武则天犹豫是立侄子还是儿子的时候,二张兄弟劝说武则天立儿子为继承人,这实际上惹怒了武家。但是二张也并不是就站在李家这一边的。
701年8月,李重润(唐中宗李旦和韦后的嫡长子)和妹妹永泰郡主以及妹夫武延基私下里议论二张兄弟,二张知道后,就告到了武则天那里,不久这三人都被武则天下令处死了。
当时二张在朝中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以魏元忠最为激烈,713年,在武则天再一次生病后,二张找机会诬陷魏元忠说过“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的话,武则天就将魏元忠下狱,然后开始审问,审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张昌宗找来张说作证人证明魏元忠说过,但张说最终还是坚持魏元忠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案子已经很明了了,武则天为了二张兄弟的面子还是把魏元忠和张说都贬到了南方,这让很多高级官员对武则天失去了信任。他们开始认识到打击二张兄弟的重要性,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命运将来会由真假难辨的临终遗诏所决定(当时很多高级官员都没有机会见到生病的武则天)。
但是无论二张兄弟做的多过分,武则天始终站在而他们这一边。张家贪赃枉法,张昌宗贪占赃款达400万,武则天不追究张昌宗的错处。后来二张兄弟看到武则天快不行了,日夜谋划不轨之事,有人特意做成小册子来揭发二张兄弟,即便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这是要问斩的,但是武则天还是没有怪罪二张兄弟。也就是说,无论大臣握着多少对二张兄弟不利的证据,武则天也不会处罚二张,正常的途径已经不能解决掉这两人,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只能动用武力,最好是发动一场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顺便逼着武则天下台,这样他们就不会被问罪。
大器晚成的张柬之出手了,他在704年才被召回做了宰相,是真正的位高权重,为了李唐的未来,为了个人的安危,他必须出手解决掉二张兄弟,在他的多方说和下,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实力和势力强大的队伍,包括宰相、羽林军大将军、羽林军将军、太平公主和李旦,以及政变的直接受益人李显。他们在705年的正月发动了政变,二张兄弟迅速被杀,然后他们又逼迫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生命至此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年以后,张易之的外甥杨国忠也在一场政变中被杀,那就是马嵬兵变。当然这场政变到最后实际上也是李亨逼迫唐玄宗退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