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这东西唐中宗李显,有能者居之,不然,坐上皇位也会掉下来的。
如果有实力唐中宗李显,皇后可以坐、嫡长子可以坐、庶子可以坐、皇弟可以坐、皇侄子可以坐、皇叔可以坐、臣子也可以坐。
只要你坐上了,坐稳了,儒家那么多理论,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就是商汤唐中宗李显、周武这样的臣子造反,也被儒家说成圣主的,
唐中宗李显,坐上皇位后,他的权力本身就不稳,想自己坐稳都难,想培养太子?谈何容易?
所以他的儿子李重茂,在他死后被立为傀儡皇帝,韦后专政,不到一个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于是退位让给自己的叔叔,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也就是唐睿宗。
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刚出生就被武则天立为皇太孙,701年被武则天赐死。
二子李重福是庶长子,非韦后生,所以在李显复辟刚登基就韦后被贬了,后来李隆基上台后,被杀。
三子李重俊在707年发动玄武门之变,被韦后和李显镇压,兵败被部下所杀。
四子做了几天傀儡就被踢下来了。
以唐朝的政治环境,和李显的个人实力,无法上他的儿子顺利登机并坐稳皇位的,李隆基发动政变,于是皇帝的叔叔就堂而皇之的坐上皇位了,如果后来712年李隆基败了,太平公主爬上皇位也不是不可能。
唐中宗登上皇位两次却一事无成,这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吧。
1.武则天的专权
唐高宗在病重时期,一直都是武则天在代理朝政,唐高宗病逝之后,武则天依然掌握在朝中的权利,即使儿子李显登基之后,也没有得到行使权力的机会。
最后,武则天还利用计谋,将刚登基一个月的唐中宗拉下皇位,并将其废黜到地方,一直到武则天晚年选继承人的时候才被召回京城。所以,第一次登上皇位,屁股都没坐热就体验了才天堂跌入地狱的滋味,在短短的时间内,想要有所作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大权都被母亲紧紧握在手中,自己不过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想要做出一番政绩,怕是比登天还难。
2.性格与经历的原因
李显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重压之下,他目睹了两位哥哥残忍的遭遇,不免对母亲多出了几分敬畏和胆怯。面对如此强权的母亲,他不敢去招惹,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胆怯懦弱的性格,他害怕出头,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被废黜到地方的这段经历,使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他回朝之后,就想过着简简单单的时候,不想再卷入什么是非之中。登上皇位之后,他也由于自己的过往,变得不思进取,每天得过且过,于是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3.惨遭妻女毒手
唐中宗可谓是历代帝王中最可悲的帝王之一了,因为自己虽贵为一国之君,最终却死在妻子和女儿的手中。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她看到武则天可以临朝执政,内心十分羡慕,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唐高宗与韦氏生下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希望自己的母亲可以临朝执政,而自己为皇太女。
于是两母女就开始密谋杀掉唐中宗。韦皇后知道中宗喜欢吃饼,就命令情夫马秦客配制了毒药,她亲自将毒药拌入饼中,蒸熟,命令宫女送入神龙殿。中宗正在翻阅奏章,见饼送来,随手取来就吃,不一会儿,忽感腹中绞痛,仆倒在榻上乱滚,没多久便死于长安宫中的卧榻上。唐中宗的一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如果他有更长的寿命,也许也能对国家的贡献多一下吧,但是可惜的是……
唐中宗的一生,始终没有做出大的贡献,反而还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他始终辗转在权利的争夺中,最终还成为了权利争夺的牺牲者,实在了令人惋惜呀。总得来说,环境的种种造就了他,也害了他,或许他本来就不合适当个帝王吧,当个贫民百姓,或许会更好吧。
题主既然用“昏庸”来形容两代帝王,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下昏庸的定义及范围。
昏庸,指昏头昏脑,毫无才干。而昏庸的引证解释一是糊涂而愚蠢,一是社会政治黑暗无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要形容帝王昏庸,那他必须是一个糊涂而愚蠢的皇帝,而且在他的治下社会政治黑暗无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唐高宗是否真的昏庸?
一、高宗得位
唐高宗628年出生于长安,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太宗晚年的太子之争非常激烈,李承乾、李泰、李恪等皇子的争斗几乎动摇国本,后来在太宗以“仁孝”之名立李治为太子,这才有了后来的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的小儿子,在政治资本上本是比不上自己早已成年的哥哥们,但好在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他一直表现的比较良善,最终被文治武功都十分卓越的太宗皇帝所看重。他能被立为太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他在朝堂中牵扯不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嫡系,对当时对太宗影响较大的长孙无忌来说,很好掌握,能及时给予他助力。还有就是,太宗一生征战无数,即时在晚年之际,也不断外出征战,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使大唐江山稳固,他的继任者必须是一个能够延续他的统治政策且比较温和的守成者,很显然,高宗符合他的这点要求。
二、高宗政绩
政治方面:高宗继位之初,能够很好地继承太宗的遗志,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
军事方面: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而且,他还缓和了由于太宗晚年的征战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将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法律方面: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经济方面: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文化方面: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外交方面: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综合以上的几点,很显然,唐高宗时的社会政治并不是黑暗的,他的统治并不是昏庸的。
三、历史评价
历史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却并不高,《旧唐书》说:“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新唐书》说:“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蔡东藩也评价说:“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这些史书和学者的评价都直指高宗“昏庸”,且原因皆在一个女人的身上,这个女人就是在后世比丈夫还出名的武则天。
文明自进入父系社会以来,男子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女性逐渐成为父系社会的附庸,封建社会更是以各种条条框框将女性牢牢束缚在家庭之中,一旦女子做出什么有悖于这些规则之外的行为,就不为社会所容。也因为女性的附庸,才有了一系列的“红颜祸水”之论,商纣王之死怪罪在妲己的魅惑,周幽王的失国是因为褒姒的笑容,西汉的没落多半怪成帝对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宠溺,女性成为政治没落的主要原因,成为男人失败的借口。即使武则天有傲人的政绩,也无法躲开身为女性的悲哀,过于优秀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后世对武氏专权的骂名,以及丈夫“昏庸”的评价。
相比之下,历史学者吕思勉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再次回到题主的问题上,“高宗和中宗一样昏庸”,用了“一样”二字来形容这两人,多半是想着这父子二人都因女人将大权旁落,高宗时武氏专权,中宗的皇后也想学自己的婆婆,利用丈夫对自己的爱毒死了他,但政治智慧和个人能力跟不上,只落得身死名灭。
纵观高宗的一生,因为仁孝得立太子,继位之初继承太宗遗志,延续太宗的政策,任命能人名臣,做出“永徽之治”,且缓和了因为父亲的征战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中因武氏专权而迫害反对的士大夫,但社会整体是在平稳发展,并未因女人专权而造成社会动乱、政局不稳。因此,高宗并不是昏庸的皇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