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想炒所谓清朝对蒙古减丁这个陈年老屁嘛,干嘛掖着藏着蒙古族的资料。
清朝对蒙古减丁蒙古族的资料,最开始有两套,一是出自蒙古国,被六姓家奴冯大将军带回国内。最初版本是明末清初蒙古有两千万人口,到了清末就剩下五十万。然后六姓家奴将其带回国内,经过各种发酵衍生出多个版本,甚至各种脑补其细节。
其实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蒙古族的资料,蒙古草原的游牧经济,基础脆弱,人口承载能力弱,至多能够养活100万人,多了的话人口就要外流,外流的方向不过是西进和南下两条线路。根据成吉思汗发动西征时的总人口,经过考证在100万左右,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前在中原安置了一定的人口,西征后又在征服的中亚地区安排了一定的人口,可见蒙古草原人口容纳能力有限。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只能装100万人的蒙古,怎么能够容纳2000万人?
另一个问题,2000万人是什么概念?根据丁口比一比五的比例,2000万人口能刷出400万壮丁,根据三丁抽一的原则,能够组成133万军队;根据五丁抽一的原则,能够组织80万军队;即便是十丁抽一,那也是40万军队。这样明末还能轮到人口不过五十万的满洲入关?估计明朝只要可着劲的支援蒙古,蒙古就把满洲捶死了,顺道还能再把明朝一顿捶。
实际上蒙古国有这套说法,就是给他们的DL找合法性,那么制造谣言就是最简单的办法。
二是清末革命党挑拨民族关系故意制造的谣言,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料:
其实这也和蒙古王公的意图对得上,毕竟清朝最不想看到的的就是喇嘛教在蒙古人当中流行,毕竟当初葛尔丹闹事打的就是喇嘛教活佛的旗号。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部分资料:
《清代至民国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
《中国人口史》
总体来说,清朝蒙古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增长率较低,增长缓慢。其原因是清朝对蒙古利用加防范:一是清朝一直都在蒙古人中抽丁组建军队,并投入到各个战场上去,没少当炮灰用;二是清朝给蒙古各部划分草场,不许越界游牧,也不许互相攻伐,时间长了必然会有因为草场枯竭且不敢迁徙的部族;三是清朝一直往内蒙古移民,内地破产农民迁入内蒙古地区耕种,最后是养肥了蒙古王公,普通蒙古牧民由于草场被侵占失去生活来源而破产,结局要么是要饭要么是为奴,这还是好的,甚至举家自尽。所以嘛,普通蒙古牧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不如内地汉人农民,毕竟汉人农民有恒产。这其实也不怪清朝,蒙古的那种部族体制再结合清朝对蒙古的限制,人口增长缓慢是必然的。对于清朝来说,解决蒙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蒙古人口不断内迁,但是这势必会导致蒙古王公的既得利益受损,因为人口对蒙古王公来说就是奴隶和财产,所以清朝这么敢这么干蒙古王公绝对会组织起反清联盟,损害清朝对蒙古的宗主权。所以清朝只能选择不瘟不火的方法,有条件的向蒙古王公妥协,换取蒙古王公的合作。
全文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