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燕太子丹,谢邀。倾酱就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倾酱就不从历史角度谈了燕太子丹,因为本来也不是大家,就从《秦时明月》中那些关于燕丹和嬴政的,细枝末节的内容来谈一谈,仅倾酱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当时年少燕太子丹,燕丹在赵国做质子,同样,嬴政的父亲子楚也在赵国做质子,嬴政就出生在赵国,同处异国他乡,同为质子,因此在此时他们的关系相对来说并不复杂,惺惺相惜。
后来子楚当上了秦王,嬴政也回了秦国,子楚去世后,嬴政便是下一位的秦王!大概和自身的性格有关系,嬴政以强悍霸道的姿态登上王位,灭了曾经当质子的赵国。
而反观燕丹,倾酱个人认为他的魄力是不够的,虽然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并没有这个能力来实现,燕国的国力本身并不强胜,就算燕丹在回燕国后也并未有太大的起色,其在政治上也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倾酱真秦迷,不要打我哦!就算她是月儿的父亲,也不能改变这个客观事实)
在这些年间,秦国一步步的强大,七雄并立的时代,在嬴政和几代秦王的秦国努力下,秦国独霸一方,七国之首的地位日益巩固。
燕丹当年曾在赵国做质子,而今又一次,作为燕国质子来到了大秦。
燕丹和嬴政,以个人角度来说,可以存在单纯的欣赏,但是同样并存,并且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个人的责任和立场。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可能和平共处的原因。
燕丹肩负着燕国的未来和求生,而嬴政是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王者,他们在乱世中,也只能为了生存而战,为了自己的家国,为了自己的责任。
以倾酱这个后代的旁观者来讲,这应该是成长的代价吧!
荆轲刺秦王的发生只是秦王嬴政对于燕国的一次压迫性试探而招来的杀身之祸,索性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
秦王政再决定统一六国之前已经做好了周密的部署,花费多少钱财,耗费多少人力,由哪个国家开始下手,怎么下手,灭亡之后对于原来的王公贵族如何处置,对于土地如何快速有效的实现真正的管理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并不会因为某一次事件而发生改变。
秦国的强大源于商鞅变法,法治已经十分健全,在那个乱世之中,即使秦王政被杀害,秦国出现了如秦二世一般的昏庸无用的君主,也不会差在哪里,秦国根本的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所以说,荆轲刺秦王,都不会影响伐燕的征程。
《史记-刺客列传》“燕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于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燕太子丹小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出生在赵国,两人关系非常的要好。后来嬴政回国,十三岁当了秦王,燕国国王为了使秦国支持自己,就让燕太子丹到到秦国当人质,燕子丹开始是很高兴的,想着又能见到自己儿时的好友。然而,到了秦国,燕太子丹失望了。秦王嬴政当权后,完全不是燕太子丹想象的那么友好,而是将他只是作为一个人质看待罢了,这是燕太子丹很恼火。于是回国后发誓报被羞辱之仇!后来就有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