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最初的著作叫作《伤寒杂病论》,后来失传了,到了宋代,被分为两部书分别行世,也就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讲伤寒及方证相应,后者讲杂病。

是北宋翰林学士王洙,从灰尘弥封的蠹简中发现了张仲景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残书,据此,官方设立的医书局重新整理校定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金匱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从此,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便覆盖了后来上千年的中国医坛。

尤其是《伤寒论》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宋代以后,关于此书的阐释和演绎之作汗牛充栋。每一时代,都有许多人站出来代表张仲景谈论“伤寒”,出现了千家注“伤寒”的壮观景象。《伤寒论》及其所代表的经方医学开始绵延不绝。

自从1929年民国那场“废除中医”的闹剧谢幕之后,张仲景的医学进一步被中医界重视起来,经方派似乎成为当代唯一可以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的医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加起来那二三百首经方,成了中医十万余首方剂的“方根”,其地位至高无上。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按《汉书·艺文志》所载各书多已不传,后指《素问》、《灵枢》和 汉 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亦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马嗣明,河内 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唐慎微,蜀州 晋原 人,世为医,深于经方。”《新华月报》1961年第3期:“祖国医学中又有经方派、时方派的区别。”

方症对应的中医认为是经方派。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才是经方,这样的经方是上乘经方,关键的是把握住了疾病的发展动态,产生发展预后的机理,以法统方,而经方派认为是时方派。

不管你经方派时方派火神派滋阴派攻邪派还是什么温病派,临床有效是真正的疗效。其余都是胡扯,经方派治不了病也会让患者淘汰,时方派治不了病,更不入流,温病学治疗危急重症同样是名垂千古。

把精力放在临床上,别把精力放在什么派上,伤寒论伟大,在火车上发生心梗,胆结石绞痛。能用针灸解决,对于患者来说《灵枢》比伤寒论伟大,你入门中医从张锡纯或者李东垣或者医宗金殿或者黄元御或者陈修园,同样都是重要。

伤寒论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走进中医药殿堂,走不进中医殿堂,伤寒论再伟大,也是束之高阁。走进中医殿堂,千金方小品方外台秘要同样在临床中伟大。

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一些医家只是研究,在临床应用不一定用仲景的方,这种就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了。

胡希恕老师,包括刘渡舟老师,都是临床高手,都对伤寒有深刻研究,医案也是多用经方,所以可以看做理论联系实践,也是对理论的一种检验。

这个问题是“胡希恕解说的如何”,这个就要看你怎么想了,以符不符合张仲景原意,这个就不好说了,毕竟好像现在还没人能达到这个仲景的高度,也就无法评判。如果以能不能用于临床,能不能治好病来说,这个问题好像也不用回答。胡希恕老师的水平好像还不容我们这些后学质疑,不仅胡希恕老师,包括他的徒弟,也都是德高望重。还有通过学习胡老书籍的一些医生,爱好者,用这种理论治好疾病也应该无计其数了。所以你觉得如何呢?

刘渡舟老师也是高手,高手见高手,便知有没有,刘老评价过胡老,大概意思是,力排众议,用药轻灵简单,效果出奇。原话忘了,大概这么个意思。

我的一些朋友,中医入不进去门,让我推荐好书,我推荐的就包括胡老的书籍。也包括其他老师的书,像刘渡舟老师,赵绍琴老师,余国俊老师,何绍奇老师等等。好书有很多,当然看适不适合你,能看进去,能理解,对你就合适。我一直坚信,每个医家都有不足之处,但不能由于一丁点的不足,而无限放大,就抓这一点,优点全看不到了。

现在我做头条号,时常写点东西,录点视频,有机会看看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胡老的学术观点,不知道不买版权可不可以?

码字不易,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观点,请点关注,帮忙转发房大夫的中医课,传承医道,发扬中医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与素问二大部份,其核心内容就是阐述了人与自然之关系,阐述了自然发展与人的生命发展的关系,阐述了人应该如何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阐述了天人应合一的问题,是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观的,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宝贵财富。

否定黄帝内经的人,相信他们並没有将此书读过,更不要说加以研究了。历经几千年的实践,就凭这么几个人,就凭这么几个人的说法,就可否定黄帝内经的科学性?難道几千年来的無数医家,無数先人,都会是儍仔,就你聪明?几千年来的实践及应用,都会是乱来,就你是最正确的?

对于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继承,保护並加以发扬光大,而不是任意践踏与糟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