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羽看来虞子期,被分封的都是“外人”,是一种政治手段,英布属于投降项羽的秦军将领之一,项羽始终看不起,并打压英布实力。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项羽进行分封,是想让天下诸侯先乱,坐山观虎斗,等诸侯们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项羽再出兵,一举消灭天下诸侯虞子期。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对项羽而言虞子期,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都是项羽的亲信近人,是麾下的战将、得力助手,是同一阵营的将士,如果把他们都分封了,岂不是就成了把自己孤立了?

因此,对于降将英布,项羽在心里上是难以把他融入到自己的阵营的,分封英布又可以拉拢他,当然也不想让英布实力过于强大,所以把英布分封在了偏僻的九江地区。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津城沐雨,欢迎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项羽帐下五将的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来自清末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他把英布、龙且、季布、钟离眜、虞子期五人,列为项羽的四大猛将。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小说体,不是历史,虞子期就是虚构的人物。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剩下的四位大将,英布投降刘邦,因起兵造反失败被杀;龙且战死于潍水之战;钟离眜被韩信杀害以取媚刘邦。只有季布历经磨难,被刘邦赦免,还在汉朝做了官。季布不但活下来,在史册上,他活得还很“光辉”。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英布、龙且、钟离眜之死英布是项羽阵营中功勋最大的一位,项羽对他的信任度也是最高,出风头的大事靠英布,连说不出口的阴谋诡计,也要靠英布实施,可见英布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英布也相当给力,巨鹿之战光芒几乎盖过项羽。渡黄河打败秦军,掩护项羽渡河,打败章邯,并奉命坑杀章邯二十万降卒,西进击败刘邦守关的军队,奉命暗杀义帝,脏活累活都替项羽干了。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所以,英布成了项羽帐下唯一被封王的将军。可就是因为被封王,反而害了他。地位的变化,让英布的想法变了,变得本位主义起来,项羽两次征招他,他都敷衍了事。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其实不难理解,英布最早追随项梁起兵,论战功不比项羽少,封九江王在英布心目中理所当然,无需感恩。既然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也得为自己的小利益着想,我凭什么受你调遣,为你卖命?

虞子期:项羽分封没有季布、龙且、虞子期、钟离昧,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

英布的这个变化触怒了项羽,加之刘邦的游说,英布转投了刘邦阵营。刘邦称帝后,英布的好日子到头了,在彭越被杀后,英布自知屠刀早晚要砍到自己脖子上,于是造反了。被刘邦亲征打败后,英布被自己的小舅子杀害,作为大礼包送给了刘邦。

龙且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英布背叛项羽后,龙且奉命讨伐英布,英布被打败后,逃到了刘邦身边。另一件事就是潍水之战,他碰上了兵仙韩信。韩信设计佯败,引得龙且渡水追击,结果被韩信决堤放水,全军溃败,龙且死于战场。

钟离眜的事件更简单,都搞不清楚他为何能被誉为“五将”。只知道他因为陈平的离间计,被项羽怀疑,在垓下决战前,他逃到了韩信帐下避难。

韩信害怕刘邦对他下手,就想以钟离眜的人头邀功。钟离眜大骂韩信鼠目寸光背信弃义,自杀身亡。

季布为什么能活下来英布背叛项羽,死了,龙且对项羽忠心耿耿,也死了,钟离眜受离间逃跑,还是逃不过一死。看起来只要跟项羽沾边,就没好下场。偏偏季布打破了这个魔咒。

按理来说,季布更难逃一死。在楚汉战争中,季布几次追击刘邦,刘邦差点没急得咬人。所以,刘邦耿耿于怀,项羽一死,立刻下旨搜捕季布,严令谁敢窝藏就灭族。

季布隐藏在一个周姓人家,周家人一看事情紧急,就把季布装扮成奴隶,卖到一个叫朱家的游侠家里。

朱家明知奴隶是季布,也不点破,留下季布后,他只身来见夏侯婴,向夏侯婴表达了三点意见:

一、季布作为项羽部下,追击刘邦,那是尽本分,季布没错;

二、因为个人恩怨杀了季布,刘邦必定会给天下人,留下气量狭小的诟病;

三、季布是人才,逼急了他投降匈奴或南越,等于资敌,或许重演伍子胥的悲剧。

夏侯婴深以为然,凭借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他很快说服了刘邦,赦免了季布。

“五朝”元老季布季布被赦免后不久,刘邦诏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即位后,季布被提升为中郎将,汉文帝时期,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因为季布生卒时间不详,但汉景帝时期没有他的记录,更不大可能活到汉武帝时期。所以题干所说的“五朝元老”,应该将前后少帝也算进来了。

季布在西汉为官期间的主要事件,一件是阻止樊哙出兵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义愤填膺,要求领十万兵马,攻打匈奴。季布呵斥樊哙该杀,指出当年高祖四十万兵马,尚且被围困白登山,军事上对抗匈奴不可行;况且天下需要“疗伤”,不能大动刀兵。他指出,樊哙此举是阿谀迎奉!

第二件事在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听到季布的大名,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副丞相),接到诏书的季布抵达京城后,汉文帝又听人说季布“使酒难近”(意思是好耍酒疯)。汉文帝犹豫了,竟让季布在宾馆里住了一个月。

最后汉文帝决定见一面,就打发季布回河东,继续做太守。季布说:我在河东没有什么突出政绩,您召见我,一定是有人推荐了我;到了京城什么也没做,您又让我回河东,这一定又有人诋毁了。陛下您“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意思是你这皇帝当得也太没城府了,耳根那么软?汉文帝被季布臊得满脸通红,只好推说:河东郡太重要了,如同我的股肱,所以才召见你,不是因为有人说什么了。

两件事足可以看出季布忠直的秉性,典型的有一说一的大炮筒子,丝毫不掺杂念。也是季布命好,遇上了西汉开国几位明君(包括吕雉),否则就他这种谋事不谋身的为人,早晚会大祸临头。

司马迁眼中的季布其实,季布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见他有实打实的贡献,之所以被列传,还把他的故事挖掘得那么细,真难为司马迁了。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从季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个影子就是——忍辱负重!

司马迁能留下煌煌巨著《史记》,就是在遭受宫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将自己的满腔情怀,融化进了他的笔端。这就是《史记》如此光辉灿烂的根源,它是司马迁用血泪铸成的!

季布不也是这样吗?他这样一位极其看重声名的将军,死,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为了有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才华的机会,能够忍辱偷生,才是真丈夫。所以,他宁可冒充奴隶,忍受侮辱,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司马迁从季布的身上,感受了共鸣。

如果说周家、朱家和夏侯婴,活了季布的生命,司马迁则用他的笔,活了季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