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世袭罔替明朝爵位,意思就是说可以世代承袭并且没有次数多限制。世袭是中国古代爵位和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在实行世卿世禄的先秦时代,从天子到最低级的贵族士,他们的爵位官职以及封地都是父子相承的。当时的这种承袭是无限次的,除非改朝换代或者是担任这个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这种承袭方才中止。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说白了,在先秦时代贵族是比较固定的明朝爵位。贵族和平民或者奴隶之间是不常变换的,在世袭罔替制度下,贵族就基本一直是贵族,而平民就只能一直是平民。这种情况的改变,是汉代以后。

到了汉代明朝爵位,官职已经不再是世袭罔替了,虽然当时选官还是多集中在官僚家族成员中,但汉代开始特定职务的官职已经不再是由某一个家族一直担任了。

到了魏晋时期,世袭制度被进一步细化,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两种。世袭罔替自然还是无限次的继承,并且爵位等级也一直不变。但世袭就不一样了,虽然可以继承,但爵位逐代降级并且是有次数限制的。

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并且爵位也开始不能世袭。到了明朝,明朝宗室多被封为王爵,而外姓则被依次封为公侯伯等爵位。明朝宗室的封爵自然是可以世袭的,但外戚和功臣的爵位能否世袭则要看军功大小。军功大自然可以世袭,如果军功小则只能是一代受封。

明朝有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有的则不然,明朝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多是明朝宗室的藩王。不过除了藩王,孔圣人一家的衍圣公一爵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不仅是明朝,自儒家成为中国正统后,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一般说的世袭罔替均是指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

实际上在明代初年是有文臣公爵的,当中的代表就是文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当时的他的官称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但是在胡蓝之狱后,韩国公李善长受到了牵连,全家都遭到了大难。从此之后,国家对于文臣集团的爵位赐予就慎之又慎了。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明朝爵位: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在古代社会中,爵位是身份的体现。而且官职坐到了一定的年限,出于身体的考量就必须让位。可是爵位不仅可以终身享有,也可以在子孙中不断传承。甚至可以延绵多代而不绝,只要不犯罪基本上就不会被收回。所以爵位的含金量和影响力甚至要比官职来得更为实在。所以,不滥封爵位是传统封建社会的共识。后来的太平天国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滥封爵位,造成了大面积的混乱。

明代国家的正常运转全靠文人集团管理的内阁负责,明朝的皇帝可以变着花样怠政懒政,但是国家依旧保持良好运作。内阁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几乎已经凌驾于皇权至上。如果再赐予他们公侯之位,那么他们的影响力就会进一步提高会非常影响皇权本身。

明代自朱棣之后,对于官员集体实际上都怀有戒心,只是程度不一样。王守仁允文允武,平定朱宸濠之乱才获封新建伯,死后追封为侯。一代名相张居正生前官拜太傅,太师死谥文忠,但是也没有封爵。可以看出明代对于爵位看的是比较重的,重臣不封爵似乎已经是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