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东床快婿”是对女婿的美称,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刘黑闼。
东晋时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刘黑闼,想给自己的女儿物色一位上好佳婿,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说王氏家族的子弟,个个人才出众,就想着和王导结亲,王导听了也是一拍即合,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没多久郗鉴就让管家上门先打探消息刘黑闼,王氏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挑女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氏子弟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一时间不知道选哪个好。于是管家就问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原来王羲之回府路上观赏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相亲这回事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郗府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顿觉十分惊讶,对王羲之有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有二十多人,听说您要挑选女婿后,都争相恐后讨好于我。但是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胸露腹躺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应该是这样的人,快带我去看看。”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定下了这门亲事。这“东床”指的就是王羲之躺在东院的床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东床快婿还有许多别的美称,比如“东床娇婿”、“东床坦腹”、“东床娇客”、“东床佳婿”、“东床之选”等等。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刘知俊(?-917),字希贤,徐州沛县人,唐末五代割据军阀,绰号"刘开道"。
根据刘知俊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刘知俊。一,刘知俊本人胸有大志,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骁勇善战。笔者认为从这一方面讲:刘知俊是一位军事家,是一位有勇有谋,能担大任的有才之将。二,人并非圣闲,总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刘知俊一生一降再降,贪生怕死,投靠了许多君主,最后未能善终。从这一方面讲:刘知俊是一个墙头草,是一个贪生怕死,不忠不义之人。
一,刘知俊少年时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最早在感化节度使时溥手下当小校,因有勇力,甚为时溥器重。经过几任君主,曾官拜宣武军左开道指挥使、徐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匡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平章事、潞州行营招讨使。从刘知俊生平官职可以看出,他有着出色的指挥才能,骁勇善战,几任君主都曾非常器重他,给予高官厚禄。说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认可,也说明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帅才。
二。根据史料记载:一,大顺二年(891年),刘知俊怕被时溥所杀,率所部二千人投奔宣武节度使朱温,被任命为军校。
2,开平三年(909年),刘知俊据同州叛变,送款于李茂贞,分兵袭雍、华二州,活捉雍州节度使刘捍。朱全忠听说刘知俊背叛的消息,命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鄩率兵进讨,攻克潼关,刘知俊自知不敌,举族奔凤翔。
3,乾化元年(911年),李茂贞命刘知俊率军与前蜀王建作战,攻兴元,围西县,蜀军来救,刘知俊撤退。当时,李茂贞的左右忌恨刘知俊的战功,向其进谗,刘知俊惧诛,又投奔前蜀王建。
4,前蜀天汉元年(917年)十二月,王建遣人逮捕刘知俊,斩于成都的炭市。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刘知俊一生降了三次,历经了几任君主,一降再降没有忠肝义胆的骨气,是一位贪生怕死之人。最终自己也不得善终。
总结:人的一生或碌碌无为,或声名显赫,要有做人的骨气和忠义,尽管有时并非情愿,可以自私一次,但不能始终如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