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远古时代,相传是黄帝的诞生日,后人这天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以示祝贺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在山东的齐鲁大地三月三赶牛最为出名。牛山是一座名山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相传姜子牙封到齐国时,上任那天走到都城临淄南的山间迷了路,幸亏有神牛指引,所以封此山为牛山,史载秦始皇丶汉武帝封禅都来此地祭拜过牛山旁的天齐渊。牛山旁还有中国第一宰相管仲的墓冡,牛山庙会也是为纪念管仲而兴起的,每年三月三有六天庙会,游人如织,各种民间娱乐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如今的牛山庙会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山是历史名山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风景优美,孟子曾感叹:"牛山草木尝美矣。”历代都有赞美牛山的诗词歌赋,其中巜牛山小调》最为著名,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成名歌曲就是《牛山小调》。
附:牛山小调歌词
年年是都有着三月三么来哟
妹妹二人么赶来牛山哎哎哟
来至在那淄河滩来呀么来哟
溜溜溜・・・・・・哎哟 溜 哎哎哟
来至在那淄河滩来呀么来哟
淄河是滩里是长流水哗哗啦流
孟良山上么艳来阳天来哎哎哟
眼观那个温来水泉来呀么来哟
溜溜溜・・・・・・哎哟 溜 哎哎哟
眼观那个温来水泉来呀么来哟
泉水是清清是明如镜哗哗啦流
青松翠柏绿来满山来哎哎哟
美景那个看来不完来呀么来哟
溜溜溜・・・・・・哎哟 溜 哎哎哟
美景那个看来不完呀么来哟
溜溜溜・・・・・・哎哟 溜 哎哎哟
美景那个看来不完来呀么来哟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而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假日,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我们家乡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另外,这天,江南人民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1][2][3]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3]“三月三”节日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
壮族三月三是痴情吟唱2000年的情歌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活动,亦留下少男少女踏青游春的风俗线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古老的痴情吟唱,2000年来绵绵不绝……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有消灾除难、祈祝风调雨顺说,有山歌求偶、情侣殉情说,有纪念歌仙、歌颂刘三姐说。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些美丽的传说,清晰指向一个古老民俗——上巳节,祈福消灾、情歌吟唱皆是上巳节风俗。上巳节,自宋代以后理学大盛而式微,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上巳节的习俗却传承下来。壮族“三月三”歌会习俗,就是源自于古老的上巳节!
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广西各地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而对少男少女们来说,自然是对歌谈情的佳期。痴情吟唱2000年的情歌,在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传承有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