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节度使握权过大 = 如何治疗晚期癌症”其实没有必胜的办法,只有跟军阀割据这个癌细胞“硬刚”,看谁能熬到最后节度使!
对于历朝历代中央政权来说,不论是藩王节度使、藩镇、戍边大将等各类“军阀”现象都是令统治者寝食难安的顽疾,借鉴历史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1、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节度使,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此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失去和中央对抗的实力。但推恩令之适用于在皇室同姓藩王中推行,不适用于削弱唐朝节度使的力量。
2、兵将轮换
自古以来,多个朝代都采用此法,往往此种做法是为了稳固皇权而去相权的,让大权臣和大军头无法熟知并买通大规模军队,缺点是会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影响战斗力。对于唐朝藩镇来说,如实施兵将轮换等同于和藩镇宣战。
3、杯酒释兵权
这是赵匡胤的成名绝招,有效的解除中央将领的军权,将军权归于皇帝一人。但显然不适用于在根据地坐大了的唐朝藩镇。
4、强行削藩
这无疑是无奈的最终办法,在“中央皇帝”跟“土皇帝”的争斗之中,一切计谋类的办法其实都显得昭然若揭,还不如乘未沦落周朝的尴尬地步,中央仍占优势的情况下,撕破脸干了拉到,服就留命受降,不服就赶尽杀绝。
西汉、唐、明等三朝都尝试过强制削藩,但都失败。唯有清康熙成功了,说到底还是康熙时机把握得好。江南富庶之地已归顺清廷,无意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凭借江南钱粮,康熙得以最终成功耗死各路藩王。
综述唐朝藩镇不仅力量和中央几乎平齐,而且还属异族。可谓皇权统治之中最猛烈的癌细胞,非奇技淫巧可以治。战略上坚定强行削藩,各个击破才能以绝后患。
史实上,唐朝藩镇这一玄宗惹的祸,在历经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等历次削藩之后,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其过程中,唐宪宗削藩方面已经成绩显著,但无奈晚年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自己把自己玩死之后,削藩大业功亏一篑。
所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削藩硬钢。
宋代的节度使没有兵权,只相当于现代一个政协委员的身份,荣誉称呼
元丰改制以前,一般官吏多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
简单来说宋代官员的职务分官、职、差遣三项。品级主要由前面的本官决定 职一般是荣誉职称 而最后的差遣才是真正行使的权力。
“官”是虚衔,只代表俸禄的高低。“官以寓禄秩, 叙位著”。
文官和武官是严格区分的,文官自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从九品的迪功郎, 共三十七阶。
武官官自正二品的太尉至从九品的承节郎、承信郎, 共五十二阶, 而在承信郎之下, 还有八阶至十多阶无品的小武官。此外五代藩镇的官名, 有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 后改名承宣使) 、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 也作为武将虚衔。而且节度使也可以作为宗室、外戚和个别文臣的虚衔。
两个四厢都指挥使及九个侍卫亲军马军,步军,殿前司的指挥使副指挥使虞侯使,这十一个位子,基本相当于军委四总部正副,是职务;称为三衙管军,基本就能正儿八经的叫太尉了。
我是“红雨说历史”,节度使是出现在唐朝中期以后的一个称呼,是中央派到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上任时候,当地州,县等官吏都会迎接,皇帝还会派人给他上任饯行,节度使就骑在马上,走过夹道欢迎,恭敬行礼的官员。是不是感觉排场很大,威风凛凛,突然有了想当一个古代节度使的冲动。
唐朝开始是由都督管理军务,这是从隋朝继承的。唐睿中时期开始设立节度使,慢慢的成为唐朝地方官制。他们管辖好几个州,并且军政,民政,财政基本都管,权力很大。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反叛时,大家都知道他是范阳,河东,平卢三镇的节度使。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唐朝不仅没有从这次教训中吸取经验撤掉节度使,反而增加了节度使的数量。后来节度使慢慢发展壮大,唐朝晚期,朝廷孱弱,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形成了藩镇割据的乱世,唐朝也在乱世中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后来,赵匡胤结束了乱世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后,节度使成为了个人荣耀,没有什么权利,没兵权,没封地。值得高兴的事就是皇帝分给他们府宅,娶了皇亲国戚,安享晚年。慢慢的节度使就走向下坡路,元朝时候彻底废除这个称号。
文/红雨说历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