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是的张元和,北宋一定会灭掉西夏。
因为拜教科书所赐,很多人一提起宋夏战争章嘴就莱:三川口之战张元和、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大败仗,宋朝被战魔李元昊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不过也难怪,这时候西夏出了一个枭雄李元昊,此人战魔,穷兵黩武,残忍嗜杀,夏兵虽然不如宋兵多,但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陋宋被西夏打的不要不要的张元和。
很大程度上似乎因为北宋防止武将,让文人统兵
文人懂个屁军事啊,还不是瞎几把指挥,能不败吗?
除此之外,北宋不重视人才。
比如有两个落地书生张元和吴昊,满腹经纶,但死活不能中举,又不甘心沉沦下层,一气之下投奔西夏,收到李元昊的重用。
据说张元在投西夏的时候,路过关帝庙,也知道这一去将会身败名裂。他“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二人辅佐李元昊。张元被封为西夏军师、国相,最大的功绩就是协助李元昊完成了对宋朝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
北宋得知张元吴昊二人后,大惊失色,为了减少王元叛逃这种事件的发生,取消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末位淘汰制,只要通过会试的就一律授予进士出身。
现在梳理一下宋夏战争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夏胜宋败
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原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朝君臣大怒,宋夏战争爆发。
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战宋朝惨败,但西夏也是惨胜,双方议和,史称“庆历和议”。
这一阶段主要是西夏处于国势上升阶段,有雄主,有雄兵,北宋庸将庸兵,根本无法招架。
2宋夏相持
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侵略庆州,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不久去世,西夏开始由攻转守。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熙宁年间,王韶率领宋军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
熙宁四年 ( 1071) ,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已取得战略进攻的据点,但被西夏军队攻破二城。
*
元丰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内乱,宋神宗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军进攻到西夏首都灵州城下,但被夏军放黄河水,淹没宋军营地,宋军被迫撤军。
虽然没有灭亡西夏,但宋军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战略优势更大。
*
永乐城之战
元丰五年(1082年)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 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
西夏兵三十万围攻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最终攻破永乐城,宋军二十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
平夏城之战
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夏胜,第二次宋胜。宋取得了对夏在战略上的完全战略优势,控制了横山地区,夏陷入困境。
这一阶段宋朝开始用自己的综合国力,部署反攻,算有胜有负,但胜利天平开始向北宋倾斜。
3.战略反攻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军在大太监童贯、名将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
宣和元年(1119年),宋军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的危险,西夏崇宗被迫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干顺。
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
这一阶段,北宋其实已经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处于进攻态势,而西夏只能疲于防守,连国都都处于北宋的兵力威胁之下。如果北宋有灭夏的决心,那么西夏一定会灭亡。
只可惜宋徽宗这个白痴白白断送了灭夏的最佳时机。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1127年北宋灭亡,少则10年,多则20年,西夏必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