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特点是:1,戴着面具演出;2,演出时没有舞台;3,一出戏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藏戏的主要特点、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
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
“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传说,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藏戏的主要特点、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