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坚的杨氏家族是否是弘农杨氏隋文帝杨坚,其实至今史学界并没有一个定论,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人支持杨坚一脉非弘农杨氏的观点。
明离子的观点是隋文帝杨坚,杨坚的杨氏一脉并非弘农杨氏,而是出身山东寒族。
首先隋文帝杨坚,我们来看看弘农杨氏这一望族的起源,为啥包括杨坚在内的杨氏古人以出身弘农杨氏为荣呢?
首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的先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躲避战乱,隐居华阴,改姓杨。
到了楚汉时期,霸王项羽被围于乌江岸上,刘邦下令,凡分的项羽尸身者封侯,其中一个叫杨喜的士兵眼疾手快,在围杀项羽时,取得其身体一部分,因此被封为赤泉侯。
杨喜的赤泉侯,便是弘农杨氏踏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桶金,后面几代虽然没有突出表现,但到了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出了一位大儒:杨震。
杨震,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名满天下,门生众多,将弘农杨氏的名号推向了巅峰,但是因为弹劾奸佞被贬谪,一气之下,自尽身亡。
但杨震的后几代皆官至太尉,是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开始衰败,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曹操杀死弘农杨氏后人杨修,从此弘农杨氏迎来了厄运。
首先说一部分弘农杨氏逃到南方,却被桓玄灭族,南方弘农杨氏所剩无几;而留在北方的弘农杨氏,出过两任皇后,却在与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争斗中失利,祸及家族,被夷灭三族。
风光一时的弘农杨氏,可以说,在魏晋时期,基本消亡。
但是,由于弘农杨氏的家族人数众多,两次灭族不可能完全殆尽,有偏支幸存于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从此后,凡杨氏,很多都声称自己是弘农杨氏,包括隋文帝杨坚,《隋书》记载杨坚家族的远祖为“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但同一时期,并不是只有他声称自己是弘农杨氏,这个人就是杨坚手下大臣:杨素。
但是,普遍认为,杨素更可能是弘农杨氏,而杨坚,则很可能是为了显示家族出身显赫,牵强附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杨素的世系家谱很明确,可以一代一代向上追到杨震,虽然杨坚也拿出了家谱,但是却有一个无法修改的大BUG,让他弘农杨氏的身份被质疑,是什么呢?
原来,就是刚刚说的那个“关西孔子”杨震,他的曾祖父叫杨忠,而大家都知道,杨坚的父亲也叫杨忠,和自己祖宗一个名字,这在我国的族系文化里是犯得大忌讳的。
但杨坚总不能为了毫无BUG的攀上弘农杨氏,把老爹的名字改了吧,所以,史学界认为,杨坚的杨氏一系更有可能出自山东寒族,但当时的门阀政治盛行,让已经是九五至尊的杨坚,依旧在出身感到不自信,才想到了攀附弘农杨氏这么一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杨坚,功大于过。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理学的祖师爷朱熹激动地提到隋文帝:“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 ”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张四维而临万宇,侔三皇而并五帝。”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后世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他“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魏征赞叹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 后世的魏征赞叹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可见隋文帝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很多。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度、长安城、洛阳城、义仓的创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