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钱谦益: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钱谦益,明末东林党领袖,官至礼部侍郎,为名满当时的名士钱谦益。后降清。说起这厮,不学文史的大概不太了解,但他夫人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柳如是。
作为被称为“主文章坛坫者五十年”的一代文坛领袖钱谦益,文章自然自然多多,我自是学浅,但也自认为曾读过不少书了,这厮的东东还真是实在的没看过,但是却是记住了他的一句名言,“水太凉了”。
自己不肯殉国主动出城投降也就罢了,可他还写信对朋友劝降,带头剃头示众。剃就剃吧,他也要找个理由,说“头皮痒甚”,家人以为他去篦头,回来却“髡辫而入矣”,弄了个清式发型以示归顺清人了。这回是不痒了,做了贰臣就彻底踏实了,真真地伪君子一枚哈。家人来到湖边要效法屈原,直接下去就是了,何必还要找这为万世笑柄的理由。
钱谦益: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自己不肯殉国主动出城投降也就罢了,可他还写信对朋友劝降,带头剃头示众。剃就剃吧,他也要找个理由,说“头皮痒甚”,家人以为他去篦头,回来却“髡辫而入矣”,弄了个清式发型以示归顺清人了。这回是不痒了,做了贰臣就彻底踏实了,真真地伪君子一枚哈。他那些好朋友中,顾炎武至死不仕清廷,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俱誓不仕清庭,相继绝食而死。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更为可恶的是,当有人指责他大节有亏时,他还把责任推到柳如是身上,“我本欲殉国,奈小妾不与可?”,害得大师陈寅恪先生不辞劳苦,专门写了《柳如是别传》痛斥这厮的
钱谦益: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想那北方民族崇尚英雄,用可用之人,如洪承畴;而对钱谦益这类无耻的文人是一万个看不起的。降清后他不但得不到重用,还两次借故把他投入大牢,乾隆帝坚决将其列为《明史·贰臣传》之首,还专门写诗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下令销毁他的全部著作,甚至凡有他写的序文及校勘之书,统统在禁止之列。禁止之列。
吴晗在评价这厮时说得中肯:“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衷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纪晓岚则更为直接:“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钱谦益是“汉奸”?要是钱谦益是汉奸,那当时由明入清的士庶军民都得是汉奸了。历史上,钱谦益这个“汉奸”的帽子是乾隆帝扣上的,并亲自题诗破口大骂,诗曰: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失据,文章哪有光。 真堪覆瓮酒,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之前一年还骂过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降,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
一代雄主对一个死了百年的“贰臣”恨得撒泼打滚,这“贰臣”,不简单。钱谦益这个人了得之处就在于,否定他的人,如乾隆帝、纪晓岚之辈把他贬得一无是处,而肯定他的人则认为他是泰山北斗。比如明清易代之际的四大遗民之首的黄宗羲就认为钱谦益是不仅是一位悲剧性英雄,而且是一位忍辱负重的英雄。黄宗羲和钱谦益过从甚密,非常了解的这位在当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四海文宗”。因为替钱谦益不平,所以便直接点明了钱谦益的“心期”无人理解。而晚清学者章太炎也十分同情钱谦益,认为:“悲中夏之沉沦,与犬羊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
注意,黄宗羲和章太炎可都是抗清到底的,这些人都没说钱谦益是“汉奸”。倒是清朝和一群大清铁杆的忠顺良民最恨钱谦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晚清周星誉。此人对钱谦益的评价最具有代表性:“时我世祖定鼎已六七年......是时残明遗孽,犹假号岭越间,江浙遗民,与海上之师互为影响,故牧斋自附于孤臣逸老,想望中兴,以表其故国旧君之思,真无耻之尤者也。”就是说,大清已经进入中原六七年了,钱谦益还暗中勾结抗清势力,非常可恨。说白了,站在大清那一边骂钱谦益的人,都是因为他一直在抗清。
在看一看,从永乐三年开始,钱谦益就一直在为明朝遗民的反清斗争做工作,而之前他就曾经因为与山东义军联络和涉及江阴黄毓祺案而被清朝请去喝茶两次;永历三年以后(1649A.D.),钱谦益曾经曾致书自己的学生,大明朝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分析天下形势并传递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及可能争取反正的部队;所以瞿式耜上奏明昭宗,认为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划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永历四年又屡次劝清朝总兵马进宝反正。 后李定国光复桂林,钱谦益受命联络东南。于是“日夜结党,运筹部勒”;郑成功两次北伐,钱谦益与柳如夫妇“尽囊以资之”。起事失败后,仍先后与反清复明志士秘密策划,以图恢复。并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山庄,以为联络英雄之地……
总之,钱谦益至死都在抗清,这样的人要是汉奸,那大家就都当汉奸去吧!
钱谦益&柳如是
牧斋墨宝。
钱谦益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