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撞不周山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其实他撞得也不是山,而是一个天柱共工与颛顼。这一撞,天塌地陷,所有的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作为一个失败者也并非失败得一败涂地,从神话传说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存在。
那么这个神话传说因何而起呢共工与颛顼?
共工是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中主角共工氏。他本人姓姜共工与颛顼,名号共工氏。从他的姓和号不难推断出,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这里涉及到姓的起源,姓和姜都带有女字,这是母系氏族地位的标识,子女都跟母姓。比如黄帝姓姬,轩辕氏。这里的氏是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加强的标识,共工氏,轩辕氏都是男权地位的表达。
共工氏是神农炎帝的后代,它的部落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因而很擅长治理水,发明了很多筑堤蓄水的好办法。
他还有个儿子叫后土,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父子俩把自己的部落经营得很好,把水利灌溉也管理得很好。
故事如果讲到这里结束了,便不会有撞不周山的情节了。下面讲正题,共工撞不周山有三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第一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共工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对水利灌溉做一些修整。由于地势高低的问题,常常造成低的农田被淹,而高处的农田则浇不到水。为此,他想了个办法,把高地削平,这样既解决了高处灌溉的问题,也扩大耕种面积,还增收。这当然是一个好主意。
但是,当时当权领导颛顼,是黄帝的后代。大家知道黄帝和炎帝有过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炎帝败了,向黄帝称臣。因此掌权派是黄帝的子孙,炎帝后代共工的一举一动,这在颛顼看来都是想搞事情。
于是颛顼处处阻挠共工整修灌溉工程。他还放出了一个谣言,说是如果共工把高地挖平会激怒上天的,善良的臣民们自然相信了。共工力气大,但是论智谋,不是颛顼的对手。
最终,共工失去民心,二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战争。炎帝的子孙又一次败在了黄帝后裔的手下,共工怒了,他委屈啊,一心想为造福于民,却成了罪人,于是驾着坐骑飞龙,一头撞向不周山,被拦腰截断。那不周山是一根天柱,柱一断,天就破了一个大洞,这又引申出女娲补天的故事。不周山被撞断后,霎那间,天上的日月星辰向东倾斜,山川移动,河流向地势较低的东方流去。至此,日月星辰形成了东升西落的规律,河流也形成了向东奔流的格局。
作为一个失败者,他算是以死铭志吧,因此后人奉他为水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视为土地神。
第二个版本这个版本的传说是关于共工同大禹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个故事中,共工成了反派人物,上天派他到地上来专门制造水患,而大禹又是治水的。两人的矛盾相当尖锐,日益加深,最终演变成一场大战。
大禹治水深得民心,得道者多助,各地神氏都向共工发起了攻击,共工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他心想大势已去,于是就愤然撞了不周山。其结果同第一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这一个版本又是同另一个神话人物火神祝融大战。三个版本,主角没变,对手一直在变,可见,共工在传说中的确是个好战的人物。
这次共工为名誉而战,当时的世人只供奉火神祝融,而没有供奉水神共工。他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一怒之下,和祝融打起来了,好战但是又老打败仗,输了发怒又撞了不周山。看来共工还有点小孩子脾气,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
神话传说里的共工大战了三个人物,结局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大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或许他可以智取,或者走和平路线,也不至于在传说中沦为一个永远的失败者。
【共工与颛顼争帝怒撞不周山。不周山就是祁连山。】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共工还没有出生,共工和黄帝相差300多年,十二三代人。
蚩尤从南方长江流域率领九黎八十一部(史料记载蚩尤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脖。),其实就是八十一个部落,北上黄河流域争夺“帝位”的时间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头一年炎黄二帝在坂泉打了一仗,炎帝确认黄帝为“帝位”继承人,炎帝年长黄帝五十多岁,炎帝年龄接近80,黄帝20来岁,蚩尤四十多岁的样子(具体不详)。
蚩尤一路北上,先后打败兼并淮夷、莱夷等等,首先占领涿鹿(徐州)。公元前2699年,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炎帝放弃空桑撤退到河南,与从有熊(新郑)出兵救援的黄帝会合。炎黄联军和蚩尤战于山东,败;再战于有熊,败;公元前2697年初,炎黄联军退守冀州(河北),炎帝正式退位,黄帝正式即位,号召天下诸侯勤王。公元前2697年就是黄帝元年,今年是“黄元”4716年。
天下诸侯会兵于冀州,炎黄联军大战蚩尤九黎集团,蚩尤兵败,退守空桑。夏初,炎黄联军攻克空桑,蚩尤退守涿鹿(徐州)。中秋,炎黄联军会攻涿鹿,雨雾,不利。黄帝臣风后做指南车、力牧制夔皮大鼓、女魃克制风伯、雨师,应龙为先锋,攻克涿鹿城,应龙杀蚩尤,黄帝斩其首传视诸侯,蚩尤封神为刑天。炎黄大战蚩尤之时,共工还没有出生。
共工是神农炎帝的第十三孙,皇甫谧《帝王世纪》称:“神农炎帝凡帝承、临、明、直、来、衰至榆罔,已历八世。”《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祝融是五帝时期的“火正”,出生在岷江一带,后来祝融就是“火神”的代名词,帝喾的火正“祝融”他的真名叫“重黎”,是颛顼帝的孙子,和共工的父亲祝融,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神农炎帝出生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末代天下共主“无怀氏”驾崩,16岁的神农炎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称为“人皇”。神农炎帝结束了传承了15个王朝、91位“皇”,3000年的部落联盟时代,真正意义的国家诞生了,创立了华夏第一个朝代“象朝”,神农炎帝是华夏最后一个“皇”,也是华夏的第一个“帝”,“天下共主”升华为“天子”。神农炎帝建立的“象朝”,帝位(天子)是“禅让制”,神农炎帝晚年将“帝位”禅让给了轩辕黄帝,黄帝是“五帝之首”。
炎黄二帝和天下诸侯有个约定,帝位继承人必须从炎黄二帝的后裔子孙中推选,炎帝家族担任一届“帝”,黄帝家族担任两届“帝”,循环往复交替。五帝时期先后有两位少昊帝,是爷孙的关系一共执政了103年,五帝之末的少昊帝驾崩后,按照约定应该是炎帝的子孙继承帝位。“禅让制”推选出现了问题,20岁的颛顼被诸侯推举为“帝”,颛顼是黄帝的第十二代玄孙。共工作为炎帝的第十三代孙,他认为他应该继承帝位,共工和“帝颛顼”之间就发生了争吵,以至于为了争夺“帝位”兵戎相见。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共工和颛顼争帝失败以后,冷清先生个人认为,共工被流放到了“不周山”,后来死在了不周山。神话传说讲共工生气发怒了,撞向了不周山把天柱给撞断了,造成天向西北倾斜,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河流都向东南方向流。上古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认为天圆地方,天是四根天柱支撑的。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上包裹着大气层,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而已,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系而已,宇宙之大没有边际呀!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呢?《山海经•西山经》:“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由于山海经在传播过程中,有些章节的顺序被搞乱了,段落之间的前后秩序颠倒了。研究某些章节时,研究者不得不倒着试读山海经的文字段落。长沙之山指的是敦煌以西的沙漠(沙山),敦煌以西沙漠就进入新疆了,“泑水”有人考证说,就是罗布泊,已经干涸了。罗布泊东南,敦煌西南方向,就是祁连山的末端,山海经称其为“三危山”。冷清先生认为,不周山就是祁连山。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