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四大名旦”,艺术上空前绝后,高山仰止。不过若论旦角流派,四大以后还有没有京剧四大名旦?有,官方的承认一个赵派,但民间多有微词。那么实打实的就只能算张派了。所以“四大名旦”以后还有一个张派出现。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京剧的“四大名旦”不但是旦角儿的高峰京剧四大名旦,而且是京剧艺术的高峰。他们在改革京剧各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张君秋比起“四大名旦”来说,就差多了。但张先生在唱上可以讲是最有突破的,所以,张君秋也是京剧旦角儿最后的一座高峰。张君秋以后,基本上旦角就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和突破了。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对于某些专家说的什么关派,什么杜派,什么童派那都是胡扯京剧四大名旦。用派的三大特性来衡量,赵燕侠都不够格。别说什么童芷苓,杜近芳,关肃霜了。这些坤伶也只是优秀的艺术家。还没有达到派那一层次。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另外再稍微说几句赵燕侠。赵燕侠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但是离立派还有很大距离,为什么现在也个赵派的叫法呢?因为周的一句话定下的。据说有一次周看赵的演出。然后接见演员,周对赵说你快演成赵派了。结果经过领导传达,就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一来二去,人们也就稀里糊涂的跟着叫了很多年,实际上用派的特性衡量赵这一门,是根本不够格的。

综上,“四大名旦”之后,旦角儿也就出了一个张派,是公认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程砚秋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著名的京剧艺术革新家。他从十二岁就开始学戏,十四、五岁登台演出时,他的艺术才华就引起了观众及行家的重视和兴趣。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从十八、九岁起,程砚秋开始编演新戏,前后一共排演了二十五出,象《荒山泪》、《碧玉答》、《青霜剑》、《梅妃》、《文姬归汉》等等。这些戏大多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苦遭遇和她们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内容,程砚秋在表演上突破了老辈青衣呆板的做工,糅合了京剧、昆曲里青衣、刀马旦和其他行当的身段,吸收了中国武术的动作,结合青衣身段的特点和剧情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特别是水袖的运用,更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程砚秋在唱腔的创造和声音的运用方面有着特殊的成就。京剧青衣的唱腔本来是不太多的,拿〔西皮]、〔二黄)、〔反二黄)这三种〔慢板〕来说,每种也只有四、五个大腔。老辈青衣基本上就用这几个固定的腔,把不同的唱词唱出来。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为何自四大名旦以后再无

为了丰富京剧青衣的唱腔,程砚秋从编排新戏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唱腔创作。他在每一出戏里,都根据不同的词意、字音、感情以及剧情的需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他广泛地向各种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以及歌曲学习,融汇贯通,使原来为数不多的几种青衣唱腔发展到一百种以上。这些唱腔既新颖别致,又不脱离原来唱腔的基础,深受观众的喜爱,很快地就在京剧爱好者中间流传开来了。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他根据剧情,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在声音、咬字及表现方法上都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了京剧青衣独树一帜的派别。

他的声音和唱腔结合得很好,抑扬婉转,若断若续,如泣如诉,在柔美中有刚劲,具有独特的韵味,被大家公认为“程腔”。

程砚秋很善于通过自己的声音、唱腔和一整套演唱技巧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程砚秋进行的创作,既完美地表现了人物和戏剧情节,同时又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京剧的唱腔,形成了有感情、有韵味、别具一格的程派唱腔,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赏和喜爱。

程砚秋以演悲剧著称,他所选择的戏剧题材和“柔里有刚”的艺术风格是同他在旧社会的遭遇、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刚直不阿的个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程砚秋在晚年曾多次表示,如果他年轻二十年,一定要亲自改编和演出《白毛女》。

作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程砚秋对人、对事有着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爱憎。在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北平沦陷期间,他拒绝登台演出,到西郊青龙桥务农,表现出非常有骨气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