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什么是甲申国难呢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甲申国难,指的是在1644年前后,明朝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长城外部清军侵略等一系列事变,这些对大明朝来说是国难,又因为1644年是甲申年,故称“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百姓死伤无数。

不久,清军在入侵明王朝的过程中,遭到了各地百姓的武装抵抗,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抵抗,清军从北到南,一路屠杀了不少抗清军民,甚至制造屠城以至伤及无辜。

比如辽东之屠,努尔哈赤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不论贫富,均皆诛戮”的政策,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稍微反抗,就大肆屠杀,杀了一百多万汉人。

江阴惨杀:“……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湘潭之屠:1649年清军攻入湘潭,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

潮州之屠:“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

同安之屠: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五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还有比较熟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

这些屠杀,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无异是灭顶之灾,清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横尸遍野……

至于现在人如何看甲申国难,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改朝换代流血的过程,有人觉得是清军的野蛮落后所致,也有人认为不利于民族团结,应选择淡忘。

历史有很多面,特别是有争议的历史,如何去看,取决于哪一面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跟农民起义有关,但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一,“内忧”和“外患”的不同: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靖康之变”对于北宋来说,是“内忧”引发的必然“外患”。但它并不是金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事件,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陆续形成的;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是由“内患”引发的悲剧。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二,被侵略的程度不同:

甲申国难:现在人们如何看待“甲申国难”?

“靖康之变”中的北宋政权被瓦解后,南宋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宋的立身之本还存在;

而“甲申国难”后的大明王朝,就直接被大清王朝吞灭了。

先来看看“靖康之变”吧: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宋钦宗的靖康年间。由于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

1126年(靖康二年)四月,气势汹汹的金军攻破了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很快,整个京城就被抢劫一空了。

之所以会有这次对大宋“伤筋动骨”的灾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宋徽宗在任皇帝期间,重用了蔡京、童贯等人。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导致天下大乱,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迅速把北宋推入了一个黑暗而又被动的局面。

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接连几次镇压和瓦解农民起义,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才趁势崛起。这个背景之下,朝廷听信了蔡京的意见,与金国联手攻击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交给金国,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谁知,这样的做法使大宋再次陷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朝在和北宋合作期间,已经摸清了北宋的军事底细,于是,他们得寸进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他们只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叫北宋每年把原来给辽朝的40万岁币,以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都如数交给他们。

后来,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给金朝,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可是,金兵在撤军时,居然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都席卷一空,只把几座空城交还给了北宋。

为了粉饰这次和金朝合作中的尴尬,宋徽宗只好自欺欺人地和一些重臣一起吹嘘和上演着“凯旋”的剧情。

此后,北宋朝廷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各重臣纷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有恃无恐,成了几个有着利益纷争的党派。

1123年7月,因前辽国的将领、金朝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到刚成为北宋燕山府。此时,金人便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将燕山府问罪。北宋燕山府无奈之下,只得将张觉斩首。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纷纷对朝廷感到不满。

金国的完颜阿骨原本是倾向与宋和的,只可惜他在8月不幸去世。他弟弟完颜晟继位后,就开始筹划攻宋的计划了。次年夏,金国便以张觉一事为由,明目张胆地开始攻打北宋……

再来看看“甲申国难”:

大明王朝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前后,发生了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原本属于大明的后金(清),这时也趁势造反、入侵,使明王朝应接不暇,从而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因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也称为“甲申国难”。

当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百姓死伤无数,崇祯皇帝也被迫自尽。不久,后金(满清)的政权就侵吞了大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清军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反抗,便一路向南屠杀大明的军队和百姓,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事件最为惨烈。清军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迅速锐减。

无论是北宋的“靖康之变”、还是明朝的“甲申国难”的原因,都和宋徽宗和崇祯帝这两位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

宋徽宗的人性中有很多缺点,他在掌握权力后,却对整个国家造成了更大的损伤。在整个国家拥有大量军队的情况下,还被金人占领了首都,不得不哀叹他的治国能力。

而崇祯皇帝被人们评价为仁德的皇帝,他的自尽,还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他虽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但根本不深入了解民情,才会引发众多的农民起义。也才导致丢掉了江山、丢掉了性命……

不知朋友们对于宋徽宗和崇祯帝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