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在人才辈出的西汉王朝,算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孙叔通。他的主要成就就是辅佐刘邦制定了汉朝礼仪。并以此改变了汉高祖对儒生(读书人)的态度。高祖对知识分子态度改变了,是一件大事,对西汉社会稳定大有裨益。所以,我说,叔孙通这个小人物维护了高祖的大事业。

孙叔通: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孙叔通: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孙叔通: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孙叔通: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汉汉高祖五年,刘邦的革命已经成功了孙叔通。在一次宴会上,随刘邦一起南征北战的武将们酗酒争功,丑态毕露:痛哭流涕、狂呼乱叫、拔剑击柱等等,不一而足,刘邦烦透了。

善于察言观色的叔孙通轻声地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攻城占池孙叔通,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随后,要求刘邦允许自己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与自己来制定礼仪,以规范朝臣们的行为,为天下人作表率。这是高瞻远瞩之举,对刘邦统治天下是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不要太复杂,要让人们能接受并做到。”。叔孙通苦心孤诣,找到百多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礼仪排练。一个多月后,让刘邦来参观。刘邦看了他们的演习,放心地说:“这个简单,我能做到。”。于是,也叫群臣们排练,准备在今后的朝会使用这套礼仪。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壮丽辉煌的长乐宫建成了,文武大臣及各地诸侯王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

天微明,谒者执行礼仪,领着大佬们进入殿门,大院里骑兵、步兵排列整齐,还陈放着各种耀眼的兵器,插着各种色彩鲜艳的旗帜。

随着一声“ 趋。”,殿下的郎中们分排到台阶的两旁。功臣、列侯、将军等等依次站西朝东;丞相等文官都依次站东朝西,井然有序,并不杂乱。随后,九行人安排了九个傧相,这些傧相是专门负责上下传递宴会话语的。

如此,庄严肃穆的气氛就形成了,人们都静声屏气,引颈观望,期待着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到来。

皇帝登场时,也别具一格。刘邦坐在精心装饰过的车子上,由后宫缓缓开进。他的贴身警卫拿着旗子,不断地摇动并传话叫大家注意,这给了各位大佬耳目一新的感觉 ,没人敢违礼。

刘邦安定后,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都依次向皇帝朝贺。这时,所有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没有人敢大声喧哗。行礼过后,才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避免了低行为素质的出现。

那些有战功、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功臣们也都叩伏在宴席上,他们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皇帝祝酒。酒过九巡,估计快喝高了时候,谒者声音命令说:“停止。”。人们都遵口令执行。期间稍有不合礼法都,都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请了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失态失礼。

这时,刘邦才感叹:我今天才真正地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为此,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还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刘邦出身草莽,以前,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很是讨厌儒生。如果对他泛泛而谈,空讲道理,很难转变他轻视儒生的观念。叔孙通凭借着智慧,用行动折服了刘邦,让他改变对知识分子的看法。

此后,汉朝上下都遵循礼仪行事,社会步入正轨,朝中面貌大为改观。刘邦也开始了对有功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封官,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感谢提问。刘邦死后,戚夫人的儿子被吕后鸩杀,自己被做成人彘,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结局,完全戚夫人是咎由自取。戚夫人有三不知:

孙叔通: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一 不知政治规矩。戚夫人所有悲剧的起源来自于刘邦宠爱自己,而自己生了儿子,偏偏这个儿子让刘邦觉得很如意。自古以来,太子都是嫡长制,戚夫人竟然想挑战这千年铁律,不仅直接恶化了与吕后的关系,而且也为朝中大臣所不容。

二不知长远计划。戚夫人凭借刘邦的宠爱,和吕后争太子之位,还想把吕后的公主送去和亲,她侍宠而娇,肆无忌惮,但从未想过刘邦死了以后如何自处。虽然刘邦把刘如意早早封王,而且派吕后的恩人周昌做相国,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保存自己儿子和自己的完美措施。

三不知死活进退。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发配永巷舂米,这时候胜败已定,毒辣的吕后已经掌控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生死大权。如果戚夫人俯首作小,再加上周昌及皇帝的维护,也许自己和儿子还有一丝生机。但戚夫人不知死活进退,竟然边舂米边唱歌,歌曲大意就是自己的儿子为王,自己却为奴,希望有人告诉自己的儿子。这首歌传到吕后的耳朵中,彻底激怒了吕后,直接成了母子两人的催命曲。

假如戚夫人在刘邦活着的时候,积极和吕后搞好关系,不觊觎太子之位,也许儿子能做个富贵王,自己也能活的时间长一些啊。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戚夫人怨不了吕后,也怪不得刘邦,自作孽,不可活。

这是我的答案,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