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是封建王朝的文化糟粕,中国和欧洲在古代社会都确有其事朱寿昌。即便贵为皇后,册封大典上也还是要跪在皇帝面前行君臣叩拜大礼;“孝道”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便当了皇帝,也要给太后请安。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皇后加冕礼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俩事放一块,同一个女人,却尊卑有别,似乎显得有些奇怪朱寿昌。细究起来,儒家思想用“长幼有序”做了界定。要不然,古代所有的媳妇都盼着早点熬成婆。西汉武帝亲政前,他的母亲“王美人”地位很低,无论是在窦太后面前还是在汉景帝面前都是低调谨慎,战战兢兢。等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亲政,“王美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王太后”。整个人的性情、风格大变。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典型案例。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父系氏族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男尊女卑”追根溯源的话,应该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朱寿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历史上既有过“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也有过“夫为妻纲”的父系氏族社会。之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的词叫做“男尊女卑”,而不叫做“女尊男卑”主要是因为距离我们比较近的这段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大都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父系社会的起源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父系社会的确立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而宗法社会的形成应该是从夏朝开始的。宗法的核心可以归纳成:男子从属家族,女子从属男子。它确立了一种社会秩序,让部落管理或国家统治更加有序、更加有效率。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孝道是美德

而“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它从道德的高度和法律的底线两个层面确立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

舜与父亲、后母

有关“孝道”的故事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最早可以追溯到舜。舜生在穷苦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又取,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他们。

孝感天地

舜的孝感动天地。大象帮他犁田,小鸟替他播种。后来,尧帝让舜协助管理国家。舜很称职。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尧之所以选舜为继承人,不仅因为才干,而且因为孝道。后来,有的朝代把选拔官员叫做“举孝廉”。把孝道当做选拔官员的一种标准,一个必要条件确立下来。

孝与男尊女卑

综上,“男尊女卑”和“孝道”都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的社会标准。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是兼容的。

在《二十四孝》中第二十三的故事就是讲述朱寿昌“弃官寻母”,这故事发生地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广德市。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字康叔,北宋仁宗时期安徽天长县秦栏镇人,其母亲刘氏虽心地善良,还是经常遭到其父亲朱巽前妻(大老婆)虐待辱骂,一年后刘氏已有身孕,更遭朱巽前妻妒忌,朱巽为人粗暴,听信谗言,常对刘氏拳打脚踢,最后竟将刘氏逐出家门,刘氏含羞忍辱在外地生下一男婴,取名朱寿昌,刘氏含辛茹苦独自将其养至五岁时,毅然让其认祖归宗,送给朱家,回到父亲身边。刘氏孤身一人,出走异乡,从此杳无音讯。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在读书期间,常常呆坐书案,目视远方,对母亲充满了怀念和敬意,他步入仕途后在各地任官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但一直不知道母亲下落,千方百计地寻找母亲。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出任广德知军(正五品),他一到任,就积极筹集资金和材料修葺广德鼓角楼,当广德鼓角楼落成后,他就召集全家商量,噙着眼泪发誓,“如果母亲找不着,今生决不回家门”,从此茹素,断绝酒肉,并刺血书写《金刚经》,希图感动天地。于是他义无反顾,放弃高官厚禄,从广德动身,徒步全国各地,踏上了寻母之路。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此时的朱寿昌已进入天命之年,母亲已步入古稀之年,母亲音讯已断绝五十余年,踪影杳无,朱寿昌思念母亲,常是以泪洗面。他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府访县,苦苦访寻,每到一个村庄,凡有七旬刘姓老媪,他都要登门拜访,茫茫人流,如同大海捞针,过了一年又一年,不知走了几万里,其孝心感天动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陕西同州(今大荔县)找到了朝思暮想离别五十年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寿昌跪在母亲面前,千言万语,倾诉思念之情。刘氏已是白发苍苍,五十年前离开安徽后,饱经沧桑,受尽苦难,来到陕西同州后,嫁给一党姓农民,生有儿女并有孙子。朱寿昌当即表态,朱党合为一家,终生孝敬母亲与继父,养老送终,并帮助兄妹立业兴家和教育侄儿侄女长大成人。党姓一家老小,通情达理,念及万里寻母,情深意重,愿意党朱合家,同意搬住广德,从此他们在广德一起生活,朱寿昌精心侍奉二老,极尽孝道,一家人和和睦睦,安享天伦之乐。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朱寿昌:有人说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为什么子女都很孝顺尊重母亲?

一日,母亲病重,寿昌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喂药喂汤,涤洗溺器,无微不至。几年后,母亲病逝,寿昌哀泣悲痛欲绝,并在墓前结草为庐,守孝三年,朝夕祭奠。

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感人肺腑,孝闻四方,传为佳话。诗云:"寿昌名声传天下,孝心孝行人人钦"。王安石苏东坡著文作诗,赞美其孝。北宋大臣们纷纷上表,呈奏朝廷,要求褒奖朱寿昌孝道,以示国人效法弘扬,宋神宗嘉许旌表,诏令恢复其官职。朱寿昌回鄂州后,连年升迁,成为北宋重臣。

近年来,广德市箐箐庄园非常注重中华孝道传统文化的传播,园中有“二十四孝”石像,其中就有“弃官寻母”的石雕——“弃官寻觅,骨肉团园”。

目前,广德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地多次举办以“孝文化”形式为主的艺术节,为进一步发掘“孝文化”的艺术价值和体现社会文明功效作出了努力。

文章来源:根据雷天庆先生的《大孝子朱寿昌与广德》改编|平台:风云广德会(张超)||||本平台图文编辑徐厚冰,向原创作者及来源平台致谢!

【延伸阅读】

《 弃官寻母》原文:宋代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宋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已年七十余矣。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