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自洪武五年成为我国藩属国以后,朱元璋迁徙福建36姓成千上万人来到琉球助其建设,并给予各种经济丁日昌、教育、历法、政治制度建设、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援助,使其迅速成为当时“三大”重要藩属国之一——暹罗(泰国)、朝鲜、琉球。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然而丁日昌,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出兵3000多人攻占琉球,逼迫琉球也向日本“朝贡、称臣”。由此,拉开了“琉球双宗主国”时代的序幕。因为,当时乃至后世清朝强大,日本在经济贸易上有求于我们,所以,这种“双宗主国”性质并不明显。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崇祯二年(1629年)册封琉球的诏书

(1)对藩属国漠视丁日昌,是明清两代的“共性”

“双宗主国”这种情况,在安南、暹罗、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存在,明朝和清朝往往并不管理,也并不解除。一方面是因为,安南、暹罗等国主动在同一场合出现“双宗主国”现象,万一出现,仍然以中国为宗主,很乖巧地避免“自身尴尬”;另一方面,我们由于“天朝上国”的观念存在,对藩属国除了朝鲜外,其实都不重视。只要求满足“虚荣面子”。

以琉球为例,1872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明治发布诏书废琉球国王藩王。同时,停止朝贡、中琉外交关系停止交由日本代办、禁止参加中方皇帝太后的生日庆典等。由此,琉球方面派人请求我方帮助。但实际上,我方并不重视。

直到为了“面子儿”,人家求到门儿上来了,不得不去管。

1877年三月,琉球国王尚泰的特使,国王的姐夫向德宏向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哭诉。

(2)何如璋认为:趁着日本现在还很弱小先把他打残了,省得“养虎为患”越来越强大!最下的策略是语言上的不断抗议,没有实际行动

1877年十一月二十日,被任命为首任驻日正使的何如璋到达东京,正式上班工作。面对琉球问题,五个月后他拿出了对策(五个月只是相对到任后时间,而不是他接到给出意见的命令后的时间)。

1878年四月二十八日,何如璋献计上中下三策。何如璋认为:日本不敢打的,所以上册是我们主动出击、中策是支援琉球、下册是不断抗议。

日本为什么不敢打?主要是当时的日本国力弱、外债严重、内部不稳定、军事实力不够。即“废藩治县”等改革、减租减税争取民意支持、超国力购买武器、内部战乱问题。去年(1877年)“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发动“萨摩之乱”战败,被部下砍下了脑袋去投降就是明证。

何如璋故居

所以,上策就是:先发制人……趁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之际),与日争衡,犹可克也。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

中策就是批评日本、支持琉球抵抗。如果日本进攻,我方立刻出动与琉球内外夹击日本。

下策就是:只在语言上不断地抗议,请世界各国评理,日人自觉理屈词穷,也许能侥幸让琉球存在。

最终,李鸿章选择下策,主动放弃了琉球。在没有中方实际反对下,日本没有杂念了,果敢的于1879年吞并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同治元年即1862年,正处于兵火之中的江南大地哀鸿遍野。开埠以来,华洋杂处的上海,繁华一时,此时正处于天平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岌岌可危。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所谓乱世英雄,李鸿章就在这时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远赴上海。此人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抱负。但面对太平天国重重围困下的上海,也是束手无策。这时上海绅商坐不住了,雇佣了七艘英籍轮船,横穿太平军占领区,以每次载运3000人的规模,共分三次将李鸿章和他的子弟兵淮军9000人运到上海。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人李鸿章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这是这位“东方俾斯麦”第一次近距离见识了什么是“坚船利炮”。在中西华洋的众目关注中,扛着抬枪刀矛,头裹布巾,身穿宽大的勇字号衣,脚蹬草鞋的淮军,成为上海驻防各军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成为清政府守住上海、收复江南的主力。

丁日昌:日本吞并琉球,清朝公使何如璋是怎样与日本交涉的?

  此时李鸿章的对手是太平军最精锐的部队,忠王李秀成部,不仅兵多将广,而且还配备了西式枪炮。这让李鸿章羡慕不已。他告诉老师曾国藩,自己深以中国军器逊于外洋为耻。假如中国能自己造开花大炮、轮船,西洋人肯定不敢轻视于我。

  1863年,一名刚从英法联军中辞职的英国人,走进了李鸿章幕府。他名叫马格里,后来加入了淮军,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向李鸿章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淮军从西方购买弹药的成本太高,“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买一万粒最差的于弹也要19两银子,即6英镑。”“我告诉他(李鸿章),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工厂。”为了让李鸿章相信此事的可行性和自己的能力,马格里借担任淮军炮队教习之便,利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一颗炮弹和引信等配件。

  江南制造总局造炮的机器

  这让李鸿章明白枪炮子弹不是什么“奇技淫巧”,而且萌生了创立军械制造厂的念头。

  和李鸿章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老师曾国藩。最初也只是为了供应湘军所需的西式弹药,于1861年在安徽安庆设立了湘军安庆内军械所,网罗徐寿、华衡芳、李闪兰等国内详务人才于其中。从生产枪炮弹药开始,逐渐试制西洋枪炮,但是成果并不乐观。

  就在两大洋务领袖陷入困顿时,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了。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设厂制造枪炮弹药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又从海关借来一些银子,这样就买下了洋人的机器厂。

  李鸿章购得该机器厂后,正式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中国工业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创意,所谓“总”就是说不单单枪炮船只,还包罗各种机器。但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各种机器也仅指军械方面的机器。

  翻译馆

  与此同时,曾国藩派有中国留美第一人之称的容闳前往美国购买机器,犹如给江南制造局成立献上的厚礼,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不久,1865年底,容闽自美国订购的大批机器飘洋过海归来,曾国藩决定将这批机器全部拨给江南制造总局使用,以壮大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增多,原来狭小的机器制造厂已经不能满足江南制造总局的需要。

  1867年夏天,上海城南高昌庙镇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大批军队、民夫聚集而至,大兴土木。濒临黄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厂房建筑拨地而起,当年共建成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伤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和福建船政一样,这些车间当时也都称为“厂“),制造局公所、文案房等办公、培训机构,以及煤场、仓库等材料堆储场所。在这连片建筑的人口处,门楼上赫然醒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

  李鸿章说: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和工人

  近代海军奠基人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和江南各省使用的武器,都是由江南制造局提供的。

  清朝大员端方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弹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枪炮、子弹、炼钢等厂成效昭然。

  著名官商盛宣怀说: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阳等厂的兴起,都借鉴上海制造局的成规,是它开的好头。

  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