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放牛娃梁王刘武,我来回答。
1.刘武就算不死梁王刘武,也轮不到他皇帝。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他们三兄妹,汉景帝刘启老大,馆陶公主刘嫖(陈阿娇的母亲)排行老二,刘武排第三。
☞刘武
公元前154年,刘武从封地梁国进京,眼睛已瞎的窦太后欣喜若狂,大摆筵席招待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在宴席上,她趁机劝说汉景帝,立弟弟刘武为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位置确定,其他人就没有非分之想了梁王刘武;二来刘武可以光明正大留在京城,天天陪她;三来兄弟齐心,向天下昭示大汉王朝的精诚团结。汉景帝心里十分不爽,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犹豫间说错话,说道"这个,也不是不可以……"。窦太后听闻此言,当场逼着汉景帝写下诏书,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后,幸亏魏其侯窦婴顶住压力,以不符合祖制为理由,给了汉景帝借坡下驴的台阶,才化解了尴尬,最终宴席不欢而散。
其实,窦婴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朝臣的观点,算的上是主流观点。刘武,确实不太可能当皇帝。
理由一:不符合祖制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家天下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一代又一代君王,还在世时便会早早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为他们知道,兄弟再亲,也不可能比自己的儿子亲。皇位传给儿子,他还会念着父亲的好,代代用心祭祀。如果传给弟弟,自己死后,弟弟未必会真心诚意祭奠,就更别想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会用心祭奠自己这个伯伯了,毕竟伯伯没有父亲亲,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汉景帝和刘武关系再好,也不可能主动打破惯例。他也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理由二:有儿子在,肯定优先立儿子为太子
汉景帝刘启有十四个儿子,公元前154年刘武进京时,已经至少有十个儿子了(刘彻刚好排名第10),其中最大的儿子刘荣已经18岁了。有这么多儿子,正常人肯定不会去选弟弟当太子。
理由三:汉景帝刚继位,还很年轻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到公元前154年刘武进京,不过才四年。这时的汉景帝刘启,年龄才34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壮年,身体倍儿棒,还完全没考虑过立太子的事。不过,刘武的事情,倒是侧面提醒了汉景帝。一年后,即公元前153年,因皇后无子,汉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彻底断绝了刘武的痴心妄想。
☞汉景帝刘启
2.刘彻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唯一人选的?前文说了,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刘彻只是排名第十。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刘彻机会很渺茫。幸好,还有子以母贵和立贤两种方式。
第一:栗妃失宠,使得刘彻机会大增。
☞栗妃
很长一段时间,栗妃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爱屋及乌,汉景帝对栗妃的三个儿子刘荣、刘德、刘阏的喜爱,自然也高于其他皇子,并早早立了刘荣为太子,任命魏其侯窦婴为太子太傅,悉心教导太子。然而,栗妃自以为大局已定,先后犯了致命的错误,从而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一是得罪了汉景帝的妹妹,馆陶公主。馆陶公主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栗妃因为个人对馆陶公主所作所为的厌恶,赌气拒绝了这门婚事,逼的刘嫖大怒,最终和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美人联手。
☞馆陶公主刘嫖
二是没有爱心,被汉景帝否决。汉景帝是一个特别讲究仁孝、宽容之人。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新的太后如何对待自己的这些孩子。所以先后试探了栗妃和王美人。
栗妃心机不深,随便乱答,说了句:我自己的儿子都忙不过来,他们又是我亲生的,该去哪里去哪里。
王美人则心机很深,看出汉景帝这是在试探她,于是伪装的很好,说道:臣妾一定会好好善待他们。他们虽然不是臣妾所生,可都是彘儿(刘彻乳名)的兄弟姐妹,说到底,大家都是一家人……
两相对比后,汉景帝刘启对栗妃彻底绝望,从此不再宠幸她。
不久后,太子刘荣被贬为临江王,被人抓到把柄,畏罪自杀。刘德、刘阏受母亲栗妃的牵连彻底失去了当太子的可能。于是,汉武帝刘彻的竞争对手,一下子减少了3个,变成了只有10个。
☞刘荣
第二:王美人上位,子以母贵
栗妃失去宠爱后,后宫总共还有6个妃子:薄皇后(早已失宠)、王美人(王痣)、程姬、唐姬、贾姬,以及王痣的妹妹王皃姁。薄皇后无子,与汉景帝刘启属于政治联姻,最终被废。剩下的几位妃子,都有儿子,但宠爱不及王美人。最终,王美人被册封为皇后,而王美人只有三女一男(刘彻),子以母贵,刘彻于是进入汉景帝刘启的考察视野。
第三:刘彻本人争气,在多次考验中表现出色
刘彻天生聪明,自幼生长在皇宫,深受母亲王美人悉心教导,对皇宫的激烈竞争有着深刻的感受。七国之乱时,年仅三岁的小刘彻,亲眼目睹了汉景帝是如何运筹帷幄,平定叛乱。舅舅田蚡的指导,更加快了推动了他的成熟。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次是刘彻三岁时的一次考验。
据《汉孝武故事》载:“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年仅三岁的小刘彻,面对父皇的问答,已经胸有成竹,脱口而出。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平时思考的多,把问题想透,才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此,汉景帝刘启对刘彻有了新认识,认为孺子可教,可委以重任。四年后,果真任命他为太子。
☞少年刘彻
另一次是刘彻十四岁时的一次考验
《汉武故事》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刘彻十四岁的时候,朝中的廷尉判处了一个案子,杀人的犯人,名叫防年,因为继母杀死了生身父亲,于是防年就杀死了这个继母。依照汉代的法律,防年杀死了母亲,应该判为大逆罪。景帝对这个案子有所怀疑,询问刘彻怎样看待这个案子?此时,刘彻早已被立为太子,他知道这是父皇对他的再次考验。
他认真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继母和生母是不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尊重生母,是因为她给了我们以生命。而我们之所以尊重继母,是因为父亲娶了她,她因而在家庭中具有了母亲的地位。在这个案子中,当继母杀了防年的父亲时,母子之间的纽带就已经断裂,双方也因此就不存在母子之情。既然不存在母子之情,防年杀母,就不能认定为大逆罪,而只能认定为一般的杀人罪。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彻的聪明过人、智商之高、反应之快。通过这次对话,汉景帝对刘彻作为太子感到非常的满意。
公元前141年,48岁的汉景帝驾崩,年仅16岁的刘彻继位,史称汉武帝。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传奇人生。
总结: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刘武虽然深得母亲窦太后的百般宠爱,可根据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父死传子"的传统,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登上皇位的。刘彻之所以从一个排名第十的皇子,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代雄主,和栗妃的战略决策失误、王美人的伪装隐忍、自己的争气,是分不开的。
历史选择了刘彻,给了他马踏匈奴,建立强大汉王朝的机会,可以说,无愧于父皇的所托,无愧于众人的期望,也无愧于他这一生。
人非圣贤,他也不是完人,也犯过错误,可根据三七开的评价原则,他可谓七分功劳,三分错误。毛泽东同志对他也高度评价,认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谓极高的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