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人生自古谁无死李秀成,留取丹心照汗青"。700多年来,文天祥和他的诗句已经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信仰而被世世代代所赞颂、传承。
虽然说只凭一时一事、几件不完整的证据来整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未必客观李秀成,也未必全面。但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注定是一个历史问题人物。
李秀成(1823——1864),原名李以文,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李秀成。1851年,参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他从普通士兵干起,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太平天国立下卓越的功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然而天京城陷时,他孤身一人逃到天京城东南的荒山破庙中,身上带有许多珍珠宝物,结果被砍柴的村民认出,由于村民之间分配财物发生争执,李秀成掩藏不住,最后被两个奸民解送清营。因而戏剧性的成为"人为财死"的牺牲品,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感慨。
被俘后,他在囚笼中写下了五万余字的"供词"——《李秀成自述》。文中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十大原因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提出了所谓"收齐章程十条"(即"招降十要"),并且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为清军招降太平军余部。字里行间,俯拾皆是的卑言谀词无不使人感到触目惊心。
作为太平军两支大军的军事统帅,在枞阳会议之后,陈玉成、李秀成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先后取得了二破江北、江南大营,浦口、三河镇大捷等一系列军事胜利,从而结束了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岌岌可危的局面和分裂状态。对此,茅家琦先生在其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中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李秀成多谋善断的战略指挥才干得到充分发挥与提高,陈玉成勇猛顽强、擅长组织会战的卓越的战役指挥才干,则在多次战斗中得以体现,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战术经验。陈李配合默契,杰出的战略与战役指挥彼此结合,相得益彰……"然而,在1860年春夏间,陈李通力合作东征苏常,攻占富庶的苏南地区后,李秀成取得了自己的地盘,扩展了实力,羽翼日益丰满,开始拥兵自重,拒不服从天王的命令。
在安庆危机之时,干王洪仁玕传檄诸王救援,天王几次严诏命他驰援安庆,李秀成再三抗拒不肯遵从,还自鸣得意的说"管主(天王洪秀全)从与不从""主本不从,我强行而止"。
安庆是太平天国联系皖北捻军的纽带,是天京的门户,也是保证天京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保卫安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氏兄弟却远离安庆战场,锐意经营江苏、浙江,攻取杭州,三次进军上海,开辟了与列强苦战不胜又难以脱身的被动局面。后来,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在《自述》中指出,"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唯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这样,由于得不到李秀成支援的陈玉成部在安庆争夺战中屡屡受挫,致使安庆在1861.9.5日陷落,不久陈玉成被俘遇难。从此,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的重镇尽失,天京门户洞开。天国大厦岌岌可危。
李秀成在江浙战场的胜利,并不能弥补太平军在皖北战场和天京上游的损失,最终无法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恰恰正是这位在军事上具有"战略指挥才干"的军事家偏偏犯了军事上战略性的错误。其原因何在?正如昭王黄文英在《自述》中所说,"那忠王也是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的。"正是李的狭隘自私导致了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葬送了自己。
白纸黑字,青史昭昭。作为百万大军的军事统帅来说,李秀成与"宁可拼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投降"的太平军将士相比判若云泥。因此直到今天他仍然承受着百般非议。他的生命结束于150年前傍晚的一场酷刑,他的名声却在150年后的今天仍受着无情的凌迟。
忠王李秀成不仅拥兵自重,不听天王洪秀全的命令,在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且还聚敛私财、生活腐化奢侈。在攻占苏浙大部分地区后,太平天国仍旧执行以前的土地政策,允许地主收租,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许多地区,政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农民阶级政权变成了地主阶级的政权。同时,太平军的一些将领也在不断蜕化变质,李秀成及其部将郜永宽、钱桂仁、骆国忠以及熊万荃等都拥有大量财产。钱桂仁以种种办法聚敛巨额财产后,用黄金打成金狮、金凤各一对,献给李秀成,并为李秀成建造行宫……太平天国后期,苏浙地区陷入了严重危机,它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手握重兵的李秀成在天京有两座王府,与天京新忠王府兴建的同时,在苏州另建一座远远超过天京忠王府的规模更大、更为豪华的"神仙窟宅"般的忠王府。苏州沦陷后,李鸿章进驻这座忠王府时竟惊叹为"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曾国荃曾经揭露李鸿章从苏州忠王府论斤卖锡器,一次卖了20多万斤,可以想象李秀成宝藏有多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