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成是因为管仲,败是怪他自己,不听管仲的话,任用小人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管仲因为高考作文可是又火了一把,而齐桓公真的是甩手掌柜,光是任用管仲这一美名就流传千古,而自己是相当轻松地当君主。管仲去世,齐桓公更是昏庸。有人说没有齐桓公,也没管仲啥事。但是齐桓公在任用管仲后可是当了四十年的甩手掌柜。不听管仲之言,齐桓公接连战败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长勺之战就是我们课本上学过的《曹刿论战》管仲齐桓公。齐国一开始打败了鲁国。齐桓公以为鲁国好欺负,反正能打赢,不听管仲的劝告,非要再打,管仲认为此时齐国内部还不稳,何况这次师出无名,但是齐桓公任性啊。结果鲍叔牙率领的齐军被打败了。这还没算完,鲍叔牙为了雪耻,很快又联合宋国再次攻打鲁国,结果鲁国突袭宋军,宋军败退,鲍叔牙也只好带兵回去了。两次战败,让齐桓公和鲍叔牙都挺没面子。但是齐桓公不死心啊,很快,齐桓公又要伐宋,管仲不同意。但是齐桓公还是打了,结果又战败了。论国力,齐国强于鲁国和宋国,但是就是接连战败。齐桓公倍受打击,从此之后,老老实实听管仲的话,当起甩手掌柜。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管仲着实大才

管仲为齐国谋划管仲齐桓公,助齐国称霸,他简直是太有谋略了。管仲修内政,甚至搞起了旅游业。他的财富之战,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能削弱邻国实力。管仲打仗必然是师出有名,联合诸侯,出兵必胜。管仲之才,实在少有。鲍叔牙就说,管仲辅佐哪国,哪国就称霸,要么杀,要么重用。这样的大才,谁舍得杀?没有管仲,齐国想崛起不知道要多等多少年。就齐桓公那两把刷子,真不是那块料。

不听管仲遗言,任用小人

要说齐桓公有识人之明吧,也就是任用了管仲,这还是靠鲍叔牙的极力举荐。管仲临终前还叮嘱齐桓公,易牙等三人不可亲近,结果齐桓公不听。都这么大岁数了,又叛逆,又不听话。管仲能害你吗?齐桓公晚年重用此三人,结果他们参与诸子夺位的内斗中,齐国内乱,齐桓公去世后六十七天才被收殓,是何等的凄惨。关键是齐国也衰落了,对得起管仲的经营吗?

齐桓公重用管仲使得齐国成就霸业,可是晚年他不听管仲遗言,又重用小人,使得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能赖管仲吗?可以说齐桓公的成功真的全靠管仲。失败全是因为自己。齐桓公的功劳就在于任用了管仲,每一次他不听管仲的话,就失败。除了说齐桓公大度容人,真的不知道有啥能夸他的。

管仲是个大牛?人。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百家之祖!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儒,法,道,兵,农,商,外交,商战之祖,盐政之祖,甚至青楼,都是以管仲为祖。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几乎所有的思想都是管仲思想的流支。

管仲齐桓公:齐桓公的成败都是因为管仲吗?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这是儒家思想。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则死,益令则死,不行令则死,留令则死,不从令则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 ――这是法家思想。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道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是道家思想。

《道德经》发扬了辩证法的部分,而《墨子》注重唯物主义部分。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这是兵家思想。

《孙子兵法》脱胎于管仲的军事思想,是管仲军事思想的整理版。

其余所谓纵横家,其权术的使用,也都是脱胎于管仲。

管仲的治国策略:

一、和谐社会

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办户口本:国都居民分为四类:士、农、工、商,互不杂属,各属所归。国都划成士乡,工商乡,农乡,兵乡,兵乡由国君,上卿和高家各自统属,就是“三其国”。乡野农民分成邑、卒、乡、县、属各个级别,五个大夫统属负责,这叫“五其鄙”。行业分居,百姓定业,促进行业分化,这就是和谐社会。

二、以农为本

对气候,农作物,土壤性质,灌溉方式,进行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注意还以为是袁隆平呢。

三、减免农税

“相地而衰征”,减免农业税,政策向农民倾斜。 “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岁”

真是人民的好总理。

四、包产到户

“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五、兴修水利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为水官,专门负责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配备工作人员,常年在河流堤坝四处巡视,随时报告水情。每年秋天统计人口,征集人员。冬天开始准备协调。每年三月,春耕来到之前,动工兴修水利。 所以,齐国的水利建设是春秋各国中最完善的。

六、发展副业

我好像在讲邓设计师?不,我就是说管仲。 管仲积极扶持副业生产,强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一是种植桑麻,促进纺织业。二是饲养六畜,发展畜牧业,不适合粮食生长的地方作为饲养麋、鹿、牛、马的牧场。三是多种瓜果蔬菜,“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四是植树造林。五是发展渔业。

七、因地制宜,控制盐铁

管仲不把农业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国家财政靠什么维持呢?盐,还有铁,也就是山海资源。 管仲进行了改革,将盐场收为国有,盐的交易由齐国国家专营,大幅度提高价格。于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盐业专营,从前齐国的财政收入靠齐国老百姓,现在成了外国人来贡献齐国的财政收入了。 对于铁来说,也是一样收由国家专营。所谓的铁,并不是单单指铁,它包括所有矿山资源譬如金银铜等等。这一项,也为齐国财政带来很大贡献。 正是从管仲开始,其后的几千年直到现在,盐业都是国家专营,因此,管仲被奉为盐政和盐商的祖师爷。

八、控制通胀

“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意思是说,政府支出太俭省,金价就会降低,那么对于国家的gdp增长就不利;如果支出太大,金价就上涨,商品就会贬值,对资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了,才发现不足;或者等到产出了,才发现多余,这都是不懂得计量和调节的结果。 要控制通胀,就要限制商品价格,让商家薄利多销。 管仲用平衡法控制通胀指数,这个办法就是在丰年的时候低价购粮食,灾年的时候加价出售,加价的幅度不能太大。即能控制价格的过度波动,国家还有赚头。

九、加强军工

管仲很重视军工业, 他派人收购了天下各地的战车和武器样本进行研究,从各地请来最好的工匠和武器制造专家,还大量收购最好的战车生产材料和武器用金属,研制新式武器。 还搞军演,所有生产的兵器参加春秋两季的军事演习,质量上乘的战车和武器才允许入库,不合格的一律淘汰。

十、善于理财

国家有钱了就要理财。 管仲是一个理财天才,理财方法多得惊人,《管子》一书的后一百页基本上都在说理财。 也不明白管仲当初做生意为什么能赔了钱。

十一、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尊重周王室,代天子行事,扯虎皮拉大旗。积极开展外交,提高国家威望,对有不服管理的而有威胁的国家进行联合征讨。远征孤竹,讨伐蛮楚,为齐国称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管仲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即使放到今天,他也依然是个出色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