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历史故事: “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注引 《汉晋春秋》 曰: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历史故事。”
《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三国历史故事。亮语刘禅曰: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隆中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西,临汉水。石灰岩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306米。山冲入口处的古隆中为东汉末诸葛亮隐居躬耕处。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二零七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纵论时局,提出了统一全国的建议和谋略,即著名的《隆中对》。其后,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诸葛亮曾加强与孙吴的联合,改善对西南各部之关系,曾领卒众五次北伐。
晋即有纪念性建筑,唐建武侯庙,此后屡毁屡建。
现存武侯祠、抱膝亭、三顾堂和古隆中牌坊等为清建筑。多石刻及名人题诗题记。
林木茂盛,风景优美。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隆中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古隆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隆中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地。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邪阳都即今山东沂南县南人。十七岁随叔父诸葛玄到襄阳,隐居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尊为“卧龙先生”。
“马跃檀溪”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经此事后才一帆风顺,达到了人生巅峰。作者罗贯中如此描写,是为了让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并加上一些逸闻轶事,更显得精彩。也是为了说明刘备否极泰来,迎来好运,有点《易经》转运的说法。
刘备坐骑名为“的卢”马,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说的就是它。此马速度极快,额头有白色斑点,又称“的额”。是曹操赠与刘备,徐庶在街市遇见刘备是就说过此马“妨主”,意思是说此马是“凶马”,会给自己的主人带来灾难。
刘备一直以来都很悲催,屡败屡战,好不容易得到军师徐庶,成功打赢第一场大仗,击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谁料到军师又被曹操用奸计撬走。正郁闷时,又遭到荆州帮蔡瑁的追杀。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刘备骑马跑至襄阳檀溪中,马不前行,陷入泥中,已是绝境。蔡瑁军队已至,准备射杀刘备之时,刘备绝望的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我命休矣。”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对岸,完成了的卢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就有了“马跃檀溪”的传奇故事。
先不说此事是不是真的存在。“马跃檀溪”事件后,刘备真的是顺风顺水,先在水镜庄遇见司马徽,并“三顾茅庐”寻到了诸葛亮,然后就“三分天下”。“的卢妨主”是不是迷信无从考证,但“的卢”让庞统丢失了性命倒是事实。只能说刘备乃真命天子之身,小小一匹“的卢”马还真妨不了他。
史书上关于赵云的史料很少,主要是《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引的《云别传》中的记载。
对于赵云大战长坂坡这一桥段,有介绍,但不很详细。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杀了个七进七出,杀死了曹操五十多名战将,夺得了曹操的青虹宝剑,救出了简雍、糜竺、甘夫人,最后找到幼主刘禅和糜夫人。由于糜夫人受重伤,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怀揣幼主,杀出重围,然后归队。
但史料中远没有演义写得这么精彩,特别是裴松之所注引的《云别传》,许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是家传,可信度不高。
尽管如此,对于大战长坂坡也仅仅是寥寥数语: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段史料,与演义基本符合。
说明当时赵云负责刘备家小的护卫,在长坂坡与曹军激战,场面应该是很惨烈。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刘备也就是三千兵力,护卫十几万百姓。曹操是五千精锐骑兵。
两军遭遇,一场混战。其他人员可以各自逃命,但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及幼主刘禅的安全。
刘备家属被曹军冲散,也很合清理。主母和幼主丢了,赵云岂能不管?
尽管在演义中,刘备有摔阿斗的表现,但作为赵云能见死不救吗?
不仅以后没法混饭吃了,甚至连吃饭的家伙也没了。
不管演义对赵云的武艺是否有虚夸,但赵云在三国时期称得上是一员猛将。情急之中,杀个七进七出,并不为过。
至于这个七进七出困难到啥程度就不好说了。
因为甘、糜二夫人及阿斗是混迹在普通百姓人群中,曹兵并不清楚,并没有特别的关注。这样一来,赵云的进出就相对容易一些。
在这场大战中,刘备的两个女儿就被曹纯所虏获。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长坂坡之战,“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刘备三千人马就逃出来数十骑,赵云还保护着刘备的家属,如果不是死战,刘禅还能有活着的可能吗?
因此,我认为,赵云是不是杀了个七进七出,这个不好确定。但长坂坡之战,赵云一定是拼尽全力,骁勇无比,否则无法跟刘备交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