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不设宰相祁隽藻,明朝成祖以后设内阁,入阁即拜相,凡入阁者一般都冠以某某殿(阁)大学士职衔,以示区别。清朝在官僚体上承明制,但在雍正继位以后,设立军机处。入军机即为拜相,军机大臣的职务属于满清核心官员。所谓拜相只是俗称,在清朝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上宰相。大学士也不一定入军机。更不是宰相。
清朝大学士祁隽藻,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比大学士低一级的协办大学士,从品级上讲,大学士为正一品。大学士不一定入军机,在雍正朝之前,担任大学士的首先就得是位高权重大臣。在满清一朝大学士为定个额六人。满汉各三人,除非皇帝罢免,大学士任职终身的,直到该人致仕退休。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辈子都没等到大学士这个职衔。在满清大学士被称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在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祁隽藻,成为“三殿三阁”。在满清时期,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尚书,大学士是有高低之分的,从高到底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学士就一个,就是乾隆一朝的傅恒,此后再无人担任。所以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就是首席大学士 了,和珅就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比如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当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当到光绪二十七年。有清一代第一人。因为名额限制,曾国藩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一个武英殿大学士。也没有做上首席的文华殿大学士。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大学士的权力就大幅度降低,更加是个荣誉性职称。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朝设立,从此以后就是满清最高权力中枢权力机关,但就实际权力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在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而单独的大学士从此退出国家中枢机构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最高职务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就担任过此职,而曾国藩,李鸿章一辈子也没有入值军机处。在乾隆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宗室亲王不得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从慈禧上台以后,宗室奕䜣出任领班军机以后,宗室任领班军机成为惯例。
就实际权力而言,军机处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比如和珅,和珅是首席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只是首席大学士,却不是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但阿桂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又比和珅的比文华殿低一级。这实际上就是乾隆制衡的手段,直到阿桂去世,和珅才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同时兼首席大学士,而时间不过两年。
大学士也好,军机大臣也罢,这些职务都不是在宰相,比之唐宋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和助手。实际权力并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审视一下问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提问对慈禧很是好奇,想要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慈禧的当政造成了什么影响,真的那么严重吗?下面就来逐一回答,还望不惜指教、斧正。首先,慈禧是什么样的统治者?恐怕只有当时能接触到慈禧的人,才有资格知道吧!另外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也有可能知道一点点,以为谈资。作为时下之人,想要了解慈禧什么样,唯有通过史书记载了。好了,说说记载当中的慈禧。无疑,慈禧通过发动政变、垂帘听政,攫取了朝廷大权,实际统治清朝达半个世纪之久。据说,时人称为老佛爷,意喻佛陀降生,而庙堂之人,尊称其太后。显然,慈禧是一位老佛爷、太后式的统治者,权威很重,老百姓不敢妄言讨论之,生怕有杀头之罪、大不敬治罪。因而,慈禧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脾气深不可测。乃至于坐稳第一把交椅,长达半个多世纪,更是手腕了得、非常人,否则活不过明天,冷宫就是最好的去处。
其次,她是中国倒退的罪魁祸首吗?这倒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当时的中国是落后,而非倒退,两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防也。诚然如此,但慈禧身为统治者,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换句话说,晚清是落后,可你慈禧有责任让它不落后,或者起码能看到未来不是。然而,事实却是慈禧当政期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不平等条约签的一个比一个勤快,完全是卖国求荣,都不足道哉了。直至最后,慈禧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肆意妄为镇压中国人民,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代”,真是可悲可叹。
当然,晚清落后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更不是说慈禧当政了,当时的中国就落后了。但总不能说,都是老百姓的错吧,这也有点太贻笑大方了,到哪也说不通!何况,慈禧身处高位,必谋其职,是她的应尽之事。
综上所述,慈禧是一个政治能力过强的统治者,她的所作所为深刻影响了晚清的面貌,进而迎了革命的曙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