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子事出自《三国演义》的描写吴国大将。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小说八十六回吴国大将。刘备驾崩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先稳稳破掉司马懿五路伐蜀之策,然后派邓芝入吴,成功再次和东吴建立联盟关系。曹丕闻知此事后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大举伐吴,孙权起用徐盛为主将抗击曹丕。徐盛火攻大破曹丕水军,尽烧曹丕船只。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危急之下,曹丕弃船登岸吴国大将。岸上丁奉率伏兵杀出,曹丕身边护驾的大将张辽紧急出马欲上前迎战。不想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部,幸得徐晃在旁及时救护。然后一起保着曹丕撤退。张辽回到许昌后,箭疮迸裂而亡。

所以按演义所写,就是丁奉趁魏兵溃败之际杀出,混乱之中用弓箭重伤了急于保护曹丕的张辽。按生辰计算,张辽此时也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受此重创最终不治身亡。

而事实上按正史记载,张辽是因病逝世的,并非死于丁奉的箭伤。张辽完全可以说是东吴的克星,他生平光辉战绩几乎主要来自于对东吴的作战,在东吴有“止小儿夜啼”的威名,深为东吴之主孙权所忌惮。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撤军回许都。孙权率十万之众进围合肥。留守的主将张辽决心主动出击,连夜募集了八百壮士。清晨时分,张辽身先士卒率军全力突击,高喊自己名号直冲到孙权麾下,挡者披靡!孙权惊慌之下,仅能退到高地上自守。张辽高声大喝,挑衅孙权下山战斗。孙权不敢动,后见张辽兵少,派大军重重包围。张辽奋起突围而出,又回头救出被围的部下。往来冲突,从早上杀到中午,杀得吴军一点脾气没有。孙权知难而退兵,张辽不依不饶率军追击,甚至差点捉住了孙权。这就是合肥之战张辽八百人破孙十万的事迹。

此节在演义中就是逍遥津之战,孙权更惨,全靠了刘备一样的宝马救了小命。我觉得《三国志》记载的史料反而比演义更加精彩,动人心魄。张辽的悍勇无敌跃然纸上。

名将之陨曹丕待张辽比他老子曹操更加优厚,增邑晋爵,厚赐张辽家人以示尊崇。张辽得病,曹丕亲身探视,赐衣服赐饮食,可以说无微不至。孙权再次叛变之后,张辽仍然被派到前线驻防以挡孙权。孙权知道张辽来了,下令给诸将说不可轻视,张辽虽病却仍是勇不可当。可见张辽给孙权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同年,张辽和诸将打败了吴将吕范之后,病情转重,最终在江都病逝。曹丕为之痛哭流涕,追谥为刚侯。张辽后得配享从祀于魏武帝曹操庙庭。

所以按正史记载,曹丕大举伐吴是取得了不少战果的,并非演义中所写败得惨不堪言。而张辽奉命驻扎在海陵临江前线,他的死跟丁奉并没有关系。

1、“短命二郎”孙坚孙坚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性格耿直,非常具有正义感,这一点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但是孙坚的缺点在于贪心太大,私藏玉玺,最后死在了上面。

吴国大将:吴国大将丁奉是如何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2、“小霸王”孙策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3、“紫髯伯”孙权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4、“笑面虎”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