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居正选择了“夺情”张居正夺情。

张居正夺情:张居正应该丁忧守制还是应该夺情?

在古代,“忠孝”成为人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举孝廉”张居正夺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若是打上不孝的标签,莫说做官不成,更会被世人所耻。自汉以来,就实行“丁忧守制”,即父母去世,应回家守孝三年,这期间莫说当官,便是喝酒娱乐行房都不行。“夺情”是指皇帝觉得朝廷离不开他,下旨让他不要回乡守孝,继续工作,毕竟忠字在前吗。

张居正夺情:张居正应该丁忧守制还是应该夺情?

张居正应该丁忧守制还是夺情?相信当时这个问题把张居正也愁坏了吧张居正夺情。当时他的权力已达顶峰,改革初见成效,这时若回乡丁忧,不但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效烟消云散,等丁忧完了还能不能重进内阁还是个问题。权力若是丢失,那改革时得罪的权贵官员还不群起攻之,到时只怕还会有亡家之祸。

张居正夺情:张居正应该丁忧守制还是应该夺情?

可若是“夺情”,就违背了当时的道德标准,更是给反对他改革的人攻击他的借口。很多人暗地里会耻于与他为伍,包括原本支持的他的人。这也不利于今后改革进一步开展。

最终,张居正还是选择了夺情。他们开始了表演:他三次上疏,祈求丁忧;皇帝三次不允,最后,勉为其难,皇命难违,答应了皇帝的要求,留下来继续工作。这场戏的主角是张居正和万历皇帝,其他人都是观众。看吧,不是我丁忧,而是皇上不准,自古忠孝两难全,我是为国尽忠。

张居正继续他的改革,解除了大明的政治和财政危机,为大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史称“万历中兴”。但他死后,张家被抄家问罪,却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出来为他说话,也是这次事件留下的祸根吧。

圣旨原文如下:爱卿笃孝至情,朕非不感动,但念朕十岁上先皇辞世,先生受托尽心辅导……朕于幼冲之年,垂拱仰成,顷刻离卿不得,安能等得三年?况且爱卿身系国家安危,又岂是一般的金革之事可比?请强抑哀情,勉遵前旨,以不负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辞。神宗皇帝的意思,张师傅的孝心朕很感动,但丁忧三年朕不允许,朕一刻也不想离开张师傅。而且改革大计,国家安危都不是一般的事情,皆系于张师傅一身。请张师傅不负先帝重托,忍住悲痛,不要再说请辞丁忧了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