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来源于《明史》宪宗皇帝,《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的话。而且明代宗朱祁钰本人并没有针对明宪宗朱见深进行大力打击。而明宪宗在景泰四年(1453年)之后已经是太子人选宪宗皇帝,明代宗本人也是默认的。
从实际上讲夺门之变增加了明宪宗继位的不确定宪宗皇帝,而非确定了明宪宗的地位。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景泰帝死后,继承皇位的很有可能是明宪宗。夺门之变发生之前,明代宗其实已经默认了明宪宗的皇太子地位,群臣也大力支持明宪宗担任皇太子。主要原因是景泰四年(1453)明代宗的唯一儿子朱见济夭折了。在景泰四年(1453年)二月,明代宗为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举行了冠礼,而在前一年明代宗已经立朱见济为太子,明代宗以此想要彰显新太子的地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宗在这个时候也为朱见济举行了冠礼,可以看到明代宗对于自己的侄子并不差。但是没有想到同年十一月朱见济就去世了,这对于明代宗的打击很大。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明宪宗朱见深长得结结实实。
明代宗的皇位本来只是群臣推荐的,而明代宗想要皇位在自己的子孙流传下去,唯一的孩子被封为太子后才不到九个月就去世了。对于信仰天人学说的古人来说,这仿佛就是明代宗不是天命的皇帝,对其他人来说,他们也认为朱见深才是太子的天命之人。在景泰五年(1454年),钟同就发表了《论时政疏》,他在里面就说“天命所在”。明代宗大怒,把钟同抓进了诏狱。
在景泰七年(1457年)十二月,当时的明代宗病重,第二年景泰八年(1458年),明代宗甚至不能出席正月元旦的朝贺礼和庆成宴,面对病重的景泰帝,百官再度提出来要求明代宗立太子。正月十四日,百官来到奉天门问安,王直,胡濙等人要求立朱见深为太子,萧镃直接扬言:“沂王(朱见深)已退,不可再退” 。在群臣的联名奏章被送到明代宗的手头时,明代宗说在正月十七日会视朝处理此事。
正月十六日,群臣再度商议立太子之事。六部的大臣王直,胡濙,于谦站在了一起,而内阁大臣也同意了,最终由商辂写了这封奏折,商辂在里面写到“当立章皇帝子孙”。这里的章皇帝是明宣宗,而当时明宣宗子孙的人选就是朱见深。但是正月十六日晚上,石亨和徐有贞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登基称帝。
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朱见深继承皇位也会顺利的完成,但是偏偏有人为了权利和富贵,比如石亨和徐有贞他们就试图在这个时候冒险一搏,把明英宗扶上皇位,以此捞取政治资本。可以说明英宗上位直接使得明宪宗朱见深的登基被推迟了8年。而且明英宗登基之后还使得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受到了威胁。
在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重之时,当时就有人离间明英宗和太子的关系。这使得明英宗一度有易储的想法。在去世前明英宗还询问内阁大臣李贤可以是否换太子,但是被李贤否决,最后明宪宗才得以顺利登基。
其实明代宗平反也是明宪宗整顿明英宗乱政行为中的一件事情。在明宪宗登基之后,明宪宗对于明英宗在天顺年间的乱政进行了修复。比如明英宗重用门达,逯杲等锦衣卫四处迫害朝臣,在登基之时杀死于谦,王文等人。重用石亨,曹吉祥一党,酿成了曹吉祥叛乱。但是明宪宗登基之后,开始平反冤案,明宪宗为了维护自己父亲明英宗的面子,把明英宗的乱政说成了明英宗受到了石亨,曹吉祥的蛊惑而乱政的。
石亨已经被明英宗杀死,曹吉祥谋反兵败被杀。所以所有的污水都被泼在了这两个罪人身上。明宪宗本人更是为于谦亲自平反,在成化元年(1465年),除了于谦之外,很多在夺门之变后被明英宗迫害的大臣被回复名誉和职位。并且成化二年(1466年),于冕为父亲于谦请求祭祀时,明宪宗特命让翰林院撰文表彰于谦。但是为了维护明英宗的面子,只好说明英宗被石亨等人蒙蔽导致于谦的悲剧。
在平反冤案后,明宪宗开始了为明代宗恢复名誉的行动,不过时间已经到了明宪宗统治的中期,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二月,文武百官和明宪宗在奉天门为明代宗举行了加谥号的仪式,明宪宗承认叔叔对于国家的功绩,但是对于明代宗的平反也只能暗暗进行,并没有宣告天下,毕竟这里面涉及到皇家骨肉的自相残杀。
可以说明代宗守住了社稷江山,也保住了北京,如果没有明代宗的功绩,哪里会有明宪宗后来的登基称帝呢?说不定已经在蒙古人的铁骑下被杀了。明代宗并没有大力打击明宪宗,在废除明宪宗的太子身份后,明宪宗依旧被允许生活在孙太后身边,由宫女万氏抚养成人。而明代宗晚年,明宪宗已经是群臣要求重立的太子,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明宪宗应该在1458年登基了,明英宗的复辟是抢了明宪宗的皇位,明宪宗在登基之后对于这里的因果是十分明白的,而且明宪宗也进行了拨乱反正,平反冤案,所以他选择了为明代宗平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