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是。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做继承人孙策的儿子,主要还是他的儿子当时年纪太小了,根本无法统领江东,这个时候兄终弟及是最佳选择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我给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孙策的儿子。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1孙策的儿子、儿子尚幼,无法掌控局面。小霸王孙策死于公元200年,享年26岁。堂堂武夫死于无名小辈之手,也是够憋屈。真应了那句话“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此时孙策和大乔的儿子孙绍也才1岁(生于公元199年),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在一个乱世中继承高位,不是什么好事。乱世中类似董卓、何进等豪杰尚且不能自保,一个婴儿能奈若何。孙策的死也证明江东势力余孽并不完全诚服于孙家,将外部强敌和内部敌人留给一个婴儿处理无异于送死。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2、幼儿当权会失去孙氏家族支持。孙坚有五个儿子 分别是:

孙策,孙坚长子;

孙权,孙坚次子;

孙翊,孙坚三子;

孙匡,孙坚四子;

孙朗,庶子。

孙氏家族的统治方式都是靠家族子弟联姻当地大家族,靠和大家族的婚姻来保证当地士族大户的支持。如果孙策幼儿当政,几个叔父是否会支持他?答案是否定的。具体可参考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几个叔父的做法。如果册立幼儿那么孙氏家族在江东就只有大乔家族一族支持了,也就是乔国老家族。乔国老家族是否支持还要看另外一个女婿周瑜的周氏家族是什么态度?失去了几乎全部江东士族大户的支持,一个孤儿寡母不管在军队、朝堂、外交都没有任何势力和支持,让别人屈膝臣服。凭什么?这好像有点理想主义。即便传位于孙权,孙策的后裔还是在孙子辈被孙权的后裔屠灭了,因为他们活着就有可能影响孙权后裔帝王的位置。历史上的所有会影响帝王位置的人,要么自己当帝王要么被灭门,从来没有第三种选择。

3、江东其他势力权利过大 孙策没想到自己会死,至少没想到会那么早死。孙氏家族的权利核心是孙策、孙策兄弟、孙氏家族姻亲构成的(周瑜也算是姻亲,他算是孙策连襟。),如果孙策要选立自己儿子做继承人,他必须培养自己儿子的势力,同时压制自己兄弟的势力和其他比较大的势力,保持一个平衡。因为儿子尚幼,孙策一直在培养自己亲兄弟的势力作为自己的辅佐,例如孙翊、孙匡等人均是管理一郡。这种策略可能在他儿子长大以前都不会变。他自己的儿子是一点势力也没有,原本属于他的势力再他死后有很大的可能不会效忠于他儿子。

后记:孙策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人,权衡再三选择了最优的方案。至少保证了他儿子这辈人能平安长大,至少保证了江东还在孙氏手中。长期来说这是最受益的选择。这也给我们启示,平常处事多考虑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才能达成一致。遇事多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长远考虑方为上策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里先diss下新三国,新三国里倒是有大臣们请孙策儿子继位,大乔垂帘听政的剧情,但这部剧里的所谓权谋斗争只是编剧凭借自己匮乏的知识脑补出的小儿科闹剧,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孙策的儿子: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从历史的角度讲,首先要知道的是,孙策和曹操袁绍刘备这些君主不同,他在自己的势力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他自己并没有在孙坚时代立下战功,在家族中也没有确立族长的身份,孙贲吴景徐琨早已立功授官,而一介白身的孙策还要靠打山贼立功才能要回父亲的旧部(还只是一部分),他领导族人的最大权威是他作为孙坚长子的身份。

由于孙策过于短命,因而他也并没有来得及与族人和将领们树立君臣关系。孙策去世时只是太守身份,他的堂兄弟孙贲孙辅是太守、舅舅吴景是太守、哥们周瑜是太守、刚入伙的李术是太守、老臣朱治也代理了一个太守,岂有一群太守向另一个太守称臣的道理?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若干年后,孙权还念念不忘那段时间鲁肃和他大谈帝王之业的事,将其称为鲁肃的第一项功劳,可见鲁肃的这番话对当时的孙权而言有多么大的触动。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如果要用一个更合适的词汇形容孙策兄弟这时的身份,应该是盟主而非君主。正因为如此,从孙策时期开始孙吴将领的特权都非常大,几乎等同于一个个小军阀。这样一来,但孙策在江东可谓是步履维艰,根基不稳威望不足,加之袁术部将的身份,士人中对其反感者数目甚多。

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也。避乱江东,又辞孙策之命,还本郡。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也。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

孙策之始得朗也,谴让之。使张昭私问朗,朗誓不屈,策忿而不敢害也,留置曲阿。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

及天下大乱,忠弃官客会稽上虞。夜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

现在孙策一死,整个孙氏集团都陷入了内忧外患当中,一方面势力建立时间太短自身还有矛盾,另一方面孙策屠戮过重,江东大族也尚未完全站在孙家这边,还有曹操和刘表等强敌环伺。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馀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馀咸族诛。

孙策向张昭托孤时表示张昭可以自立为君,连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都担心江东基业保不住,足以显示当时形势有多危急。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

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幼童来坐这个盟主位子,怕不是疯了?老实说,19岁的孙权也坐得很艰难,他连哥哥的死都还没哭完就被张昭扶上马。

各地太守对孙权的实力也很怀疑,从孙策去世到赤壁之战期间,孙吴政权几乎所有郡都发生过叛乱危机。孙权在继位后就马不停蹄到处平叛,此外还检阅军队、开设幕府,从行伍中和地方上招募提拔人才,安抚众心,拉拢大族支持。而对于不肯臣服者,孙权也会下重手以立威。

经过长久的恩威并施,孙家终于在江东站稳脚,再到江陵之战后,凭借几场大胜利树立了足够威望的孙权才终于由太守升级成为州牧,与族人和将领们拉开等级差距,从盟主身份向君主身份迈开了一大步。

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虚言,孙权安定江东确实是费了不少心血,也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这不是一个幼童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