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留住人才的机制楚庄王,往往贤明的君王一死,就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楚国的人才流失甚至专门出现了一个成语“楚才晋用”,可见人才流失严重情况。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齐桓公一死,齐国失去霸主位置,楚庄王一死楚国威风不在楚庄王。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楚庄王之忧《荀子·尧问》魏武侯因为谋事而当,群臣都不如而漏有喜色楚庄王。

吴起谏言谈到楚庄王之忧,同样是谋事而当,群臣不及,但是楚庄王却面带忧色。

诸侯自 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 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在世的时候就明白一人强一国的不可取。唯有留住人才才能让国家始终强盛。

所以楚庄王在世时不断地挖掘人才,比如孙叔敖,伍举,苏从等,协助楚庄王发展经济,平定内乱与灭庸,北上争霸。

然而与晋国历有名卿不同,楚国强盛是因为历有名王,然而一旦楚王不够贤明强势,楚国就会衰落,这也让楚国的霸业无法与晋国一样长久。

楚国内部的氏族力量严重影响了楚国的人才机制。春秋时期的楚国领土广,人口多,但是为何称霸时间没有晋国长?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楚国内部氏族力量作梗。

楚国的军队并不是完全掌控在楚王手中,而是楚王有王族兵,其他氏族有自己的军队,比如著名的若敖氏的若敖六卒。

所以氏族力量用的好,楚国就强盛,用不好,楚国就陷入内斗。

英武如楚庄王在继位之初都要伪装自己,甚至还被大夫劫持。可见氏族力量对王权的威胁与不尊重。

楚庄王时期重用人才,仍然不得不启用大量王族来维护王权,因为楚庄王的调和,即便大臣之间有矛盾,也能压制下来并团结在楚庄王身边,强盛楚国。

但是楚庄王一死,没有英武强势的君主调和压制,王族的子重,子反等与屈氏等卿族矛盾一下爆发,子重驱逐了申公巫臣,排除异己。

巫臣投靠了晋国,被派到吴国教习先进的战阵技术,从此吴国成为楚国腹心之患。

这个问题同在存在其他诸侯国中,齐桓公,郑庄公,还有战国初期的魏国。

唯独秦孝公变法后的秦国,依靠完善的客卿制度,与商鞅变法后的机制,吸引山东六国人才,所以即便惠文王、昭襄王去世,秦国没有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

所以一人成就一国的局面完全是因为没有成熟稳定的人才机制。

公子侧,字子反,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在楚庄王时期,他就被任命为司马,主掌楚国军事大权。到了楚共王时期,他与楚庄王另一弟弟令尹子重(公子婴齐)分别掌控了楚国军、政大权,是炙手可热的楚国权力核心圈人物。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子反与子重二人,在英主率领下能成为优秀的辅佐之才;但在庸主之下,就成了腐蚀社稷的庸才。为什么这么说?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以子反的一生就可以得到证明。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大约是在平定了若敖氏之乱后,楚庄王启用了子反、子重二人:子反为司马,子重大概是左尹(令尹是孙叔敖)。从此后,在邲之战、灭陈之战、围宋之战等等历次战役,子反都跟随楚庄王出征。尤其是在围宋之战中,子反的作为值得一提。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楚庄王:楚庄王一死楚国就威风不在,真的是一人成就一国吗?

邲之战两年后,为报楚使申舟被杀之仇,楚庄王率军围攻宋国。这次围攻,从公元前596年9月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95年5月,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宋都商丘城内,民众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楚军则是劳师以袭远数月,军中粮草仅能维持数日。

就在双方都不知该如何收场之时,司马子反与宋国右师华元却都将己方的实情告知了对方——《左传》中说是华元潜入楚军军营,挟持了子反,然后以实情相告;《公羊传》则说是两人在探视对方军情时偶遇,结果交谈中互相泄漏了军情。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总而言之,楚人和宋人都得知对方已经无力再战。最终在子反推动下,楚庄王答应了双方握手言和。

后人就此评价子反为君子,是诚信守诺的典范。但实际上,子反深知这两三年来楚军征战过多,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虽然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成功称霸,但连年不断的征伐已经消耗了太多楚国国力,是时候休养生息了。如果再继续与长期宋人消耗下去,恐怕楚军粮草耗尽之时,就是楚军溃败之日!因此,子反此举不光是为了信守承诺,更是挽回了楚军临到头的一场败战。劝楚庄王休战,一般人都不敢;但子反作为司马又是亲兄弟,就敢出口相劝,也能起到独特功效。

所以,在英主楚庄王身边,公子侧也好、公子婴齐也好,都是优秀的辅佐之才。

可惜的是,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他十岁的儿子楚共王继位为王。按照楚人的说法,楚共王自即位时起,“以朝(早晨)于婴齐(令尹子重),夕(晚上)于侧(司马子反)”,跟随两位叔叔学习政事。

楚共王执政后的头两三年,子重、子二两人还能兢兢业业。公元前589年,见晋人在鞍之战中大胜齐军,隐隐有重出中原争霸态势。为此,子重断然发起阳桥之役,率大军讨伐卫、鲁,迫使诸侯归顺于楚,保住了楚国霸业。

可几年过后,因为常年把控楚国大政,子重、子反二人就开始胡作非为起来。公元前589年,申公巫臣见楚国仕途无望,便拐跑了连尹襄老之妻夏姬,逃亡到了晋国。因为子重、子反在楚庄王时期与申公巫臣有些私怨,两人便公报私仇,把巫臣族人残杀殆尽,还私分了其家产!

巫臣虽然逃到了晋国,但对楚国还有感情,并没有做任何对楚国不利之事。现在听说族人全部被杀,他顿时怒了,写信给子重、子反二人,发誓道:“必使你们疲于奔命而死!”随后,巫臣就向晋景公建议,扶持吴国与楚国作对,并亲自出使吴国,教吴军中原车战、射箭之术。在巫臣出使吴国的当年,吴人就七次出兵攻打楚国,迫使子重、子反二人不断来往于吴、楚边境,受尽了疲于奔命之苦!

吴国突然崛起后,楚国就陷入了两面受敌的窘境,在与晋国的争霸战争中越来越被动。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大军在鄢陵展开第三次争霸决战,结果因司马子反贪酒误事,在关键时刻让楚共王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参谋,被迫紧急撤退,主动放弃了霸主之位!

在鄢陵之战后,长期与子反明争暗斗的令尹子重,趁机逼死了子反,从此独霸了楚国大权。不过,子重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公元前570年,因为在伐吴之战中讳败为胜,在国人的骂声中子重忧郁成疾,也去世了。

子反、子重二人之死,虽然不是直接死在吴人手中,却都跟吴国密切相关:如果不是吴人在背后掣肘楚军,鄢陵之战楚人全力出动,还会败给孤军作战的晋军吗?如果巫臣没有教会吴人中原的先进战术、战法,楚军伐吴还会失利吗?所以,二人之死,间接上是中了巫臣圈套,都是“疲于奔命而死!”

在楚庄王时期堪称优秀辅佐之才的子反、子重二人,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在英主楚庄王手下,二人的权力受限制,不敢肆意乱为、以权谋私;可在庸主楚共王手下,二人权力长期超越了年幼的楚共王,事实上控制了楚国国政,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能够限制,慢慢腐化堕落、走向了以权谋私之路,不但祸害了楚国,也祸害了自身!所以,在楚共王时,他们二人已堕落成了腐蚀社稷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