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爱新觉罗胤禵。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康熙第十四子原名胤祯,雍正即位后为避讳(与雍正名“禛”同音)改为胤禵。胤禵的功绩主要是康熙五十七年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平定西藏判乱,为保障西藏的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后被康熙亲封为大将军王。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却投八爷胤禩,成为八爷死党。康熙第八子胤禩城府极深,当时有很多朝臣及地方大员依附于他,皆称胤禩为八贤王。胤禩素有继大位之志,暗中也做了不少手脚,表面与四爷胤禛和和气气,暗下却处处为难作对。为此雍正帝登基后立刻派十四皇子,即自己亲弟胤禵远守皇陵(实际为幽禁),三年后改为圈禁(更严厉的惩罚),直到雍正帝死,弘历(乾隆)即位,才被放出。
很多人因为雍正帝继位后,为了避自己的名讳,特地将十多个兄弟的名字中的“胤”统改为“允”爱新觉罗胤禵:允褆、允礽、允祉……老十四叫允禵,故而认为康熙帝给皇十四子为胤禵。
其实不然爱新觉罗胤禵。康熙帝给皇十四子的名字,为胤祯,与其同胞兄长、皇四子胤禛,虽有一字之差,却读音相同。雍正帝即位后,下令其“祯”字改为“禵”。
康熙帝
《清史稿》《清圣祖实录》都是后世所修,索性早早地按避后世皇帝的名讳的潜规则,改“胤”为“允”,那么《清史稿·诸王传六》写胤祯,开篇就是“恂勤郡王允禵,圣祖第十四子”,却没有标注他的原名。
这样的做法,也导致了史家将康熙书旨下谕,也被强迫性地避了儿皇帝雍正帝的讳。《清史稿·允禩传》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召诸皇子入,谕曰:‘当废允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康熙骂自己被大臣们拥护的儿子为国贼,着实无情。但他的谕旨中,绝对不会将儿子们的名字改为“允”开头。
雍正为兄弟们改名,将其父康熙帝给兄弟们的名字,悉数改过一遍,弄得像胤祯这样荡然无存。当将老十三允祥改回原名,也成了一件无上的恩赏。
此事给后来的乾隆帝提了一个醒,他在确定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后,改其名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虽然此时要改的生者并不多,死者更可以不被后世改名字。
胤禵
纵观两个嫡长子的经历,可以肯定的是:胤禵比褚英优秀。
爱新觉罗.褚英生于公元1580年,卒于1615年。享年三十五岁。
就在同样的1615年,大明王朝唯一能镇得住辽东半岛局势的李成梁也去世了,享年93岁。应该说,褚英与李成梁是交过战的对手。
自从努尔哈赤的亲兄弟、战将努尔哈齐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丧生,努尔哈赤逐渐将部队交给长子褚英指挥。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努尔哈赤将一千多人的部队交给年仅十八岁的褚英、幼弟巴雅喇与部将费英东等,直取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安褚拉库路(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沟一带),二
十余座屯寨及其所属人口,尽皆被努尔哈赤收入囊中。这是努尔哈赤的建州铁骑开始踏平野人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三个大部,用时三十年。而禇英始终辅佐父王参与其中。
努尔哈赤因为长子的战功,封号“阿尔哈图士门“,译文是“广略”,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以嫡长子身份和十多年的战功,一度立为早期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皇太子)。
遗憾的是在关键的“辽阳之战”中,饮酒作乐至深夜,贻误战机,被其父解除了兵权。之后的禇英干脆“破罆破摔”,滿腔怒火的与努尔哈赤以后成为“开国五大臣”以及自家兄弟大闹矛盾
努尔哈赤据情解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暴燥的褚英不满情绪和言语尽情发泄,而且在迷信十分盛行的后金焚香赌咒五大臣及自家兄弟,并且扬言在掌权后处死五大臣和兄弟们。
万历四十三年,正在准备与大明正式开战的努尔哈赤下令处死禇英,年仅36岁。观其短暂一生,褚英确实为统一后金作出了贡献,但是其人的修养、德性不堪大任,被努尔哈赤对其处死,也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康熙十四子胤禵
康?一生总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人丁兴旺,可谓壮观。在已经成人並己册封的20个儿子中,有九个王子都用眼睛的余光扫描着大清皇位。而允祯(即胤禵)在九个阿哥中最小。这九个阿哥是:胤禔、胤礽、胤祉、胤禛(以后的雍正)、胤禩、胤禟、胤䄉、胤祥、胤祯。
“社会是单纯的,复杂的是人心”,至少康熙大帝是这样认为的。
二十个册封的儿子,由于清朝不象汉人皇帝的规定那样长子继位,所以所有的儿子都有继位的可能,于是二十个儿子中大部分都捲入皇位争夺中。
这个问题,康熙要承担很大责任,他没有做好皇位继承工作,使他的几个儿子遭到不幸。
从康?二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在近二十年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和随之而来的关系变化。
在激烈而复杂的竟争中,康熙四十七年,当了三十三年皇太子的胤礽被废,京城顿时沸腾,平时的“波澜不惊偶有涟渏”变成“暗流涌动”,被后世称为“九子夺嫡”的大戏上演。
十四年后的康熙六十一年年底,大帝在畅春园驾崩,令人掩耳不及的是,最终登上大清第五任皇帝宝座的,居然是以前一直低调的皇四子胤禛。
至今都有形形色色的关于雍正簒位的说法,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雍正是踩着他的亲弟弟皇十四子胤祯(即胤禵)的肩膀,通过簒改诏书登上皇位的......
康?五十七年十二月,京城天寒地冻,皇城里虽然军乐震天,紫禁城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一面正黄旗纛,上书“镇远大将军王”六个斗书,好象是圆润的康?体,一支威风凛凛的大淸兵勇肃立太和殿前,一位大将军罩袍束带,顶盔贯甲,手提二尺马鞭,腰悬马刀,端坐马上,不苟言笑,他就是十四子胤祯,他和皇四子胤禛都是德妃乌雅氏所出,乃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而弟弟的权力远远大于哥哥,因为他是康熙敕封的抚远大将军。
哥哥胤禛生性恬淡,弟弟胤祯(胤禵)却脾气火爆,参加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当康?怒斥胤禩时,年仅20岁的胤祯挺身而出力挺胤禩,差点被康熙斩首,于是父子关系淡漠。
但是世事无常,八阿哥把关注焦点寄托在十四皇子胤祯身上,胤祯受到高人指点,收起狂傲作派,摆出礼贤下世,关注民生的姿态,这些清议人士的赞誉声传到康熙耳中,于是,胤祯“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
康熙未年,策旺阿拉布坦在西北地区屡屡兴兵作乱,康熙决定派遣皇子出征,能够胜任者,只有十四子胤祯,于是就有了在紫禁城阅兵挂帅的一幕。
征战顺利,所属两路兵马均取得胜利,叛乱活动平息,胤祯的威名传遍西北。胤祯一到西宁,康熙即降旨当地,夸奖胤祯“确係良将,有带兵才能”。甚至亲自撰文,叫当地勒石纪念。胤祯的前途一片光明,皇帝宝座似乎离他不远。
康熙遗诏却是这样写的:“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即帝位,胤祯如五雷轰顶,卒不及防,更严重的问题是,雍正刚刚继位,立即下旨: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
虽然“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被父王去世震撼的胤祯一时方寸大乱,进退失据,稀里糊涂地被召回北京,一到紫禁城,立即削除兵权,被勒令留在康熙墓地守灵。
胤禵(回来后改的字),带着儿子,在墓地守了十年灵,直到乾隆皇帝时,才被释放,二十年后,离开人世,谥为恂勤郡王。
纵观胤禵一生,聪明外露,内涵不够,谋略稍欠,儿女情长。我想,在为父王康熙守灵十年中,康熙如果地下九泉有知,一定会挥毫泼墨写下:“社会是复杂的,还有人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