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的派别真德秀,也称为:流派,并非是宋代的专有或独创。可以说自有文学作品问世及有记载以来,即有流派的产生和存在。

流派,指的是文艺创作或学术思想方面的派别真德秀。但是在任何时代,文学艺术都是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说,从文学流派中滋生出来的,除了艺术,还有宗教、政党等方面因为内部的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这个也是派别。并且有成语:拉帮结派,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不过,今天探讨的是宋代的诗歌界的流派,自与政治及其他无关。

自唐代起,因唐代中期散文家韩愈真德秀、柳宗元等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至后来白居易、张籍、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等,中国的文学界逐渐产生并且形成了各种的流派。

自晚唐,至宋代,此风愈演愈烈,始由柳开等人倡导,后由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人的努力,最终,各种流派在宋代得到了盛行、推广及发展。

如:西昆体。宋初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诗风。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仿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讲求对偶,以华丽的形式和悠扬的声韵掩饰其贫乏的内容,。代表作家有刘筠、杨亿、钱惟演等人。何谓西昆?本指西方的昆仑之山,传为古代帝王藏书之地。而刘、杨、钱等人适时均身为朝臣,故经常能够出入宫中藏书之处,遂将彼此唱和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西昆体即由此得名。其诗作主要歌唱内廷待臣的优游生活。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其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苏轼词的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的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如:秦观的《望海潮:梅英疏淡》、《踏莎行:雾失楼台》,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一剪梅:红藕香残》等等,均为此派的代表之作。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豪放派。是与上述婉约派对举的宋词流派。由苏轼苏东坡所开创。后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其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孝祥、张元干、陈亮等人。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丽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等,均为此派别得力之作。

江西诗派。始为北宋诗人黄庭坚所倡。以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但除黄庭坚为江西人外,其余陈师道(江苏徐州人)、吕本中(安徽寿县人)、晁冲之(山东巨野人)、陈与义(河南洛阳人)等均不属江西人,只是以其名为宗派称之。其中的陈与义,其始并未列入宗派图中,但是却被后人推为江西派的重要作家。并且成为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一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的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列。

此派诗人错误地认为晚唐诗风及西昆体的弊病主要在于读书不多及缺乏创作技巧,故在诗歌创作中“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崇尚瘦硬,创制拗律。又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每袭用前人诗意,略改其词,则以为工巧,致使摹拟剽袭,造成不良影响之风气。

姜张格律派。南宋词派。以姜夔、张炎为首,其他的代表作家有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史达祖、陈允平、周密等。倡导作词时讲究格律声韵,追求"清空“和"典雅“。

江湖诗派。兴于南宋末年。由杭州书商陈起,因刋行《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诗歌总集,收有同时代诗人刘克庄、刘过、戴复古、方岳等一百零九家的作品,后遂称其中所收作家为江湖派。这些作家大都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但其思想倾向、艺术风格及文学主张和艺术成就,并不相同。

除此较大流派,宋代还有许多或一两人,或数知已的各成一体的流派。如:中兴四大诗人(尤杨范陆),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的合称。四人字号均带“灵"字,故名),苏辛(苏轼、辛弃疾),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大小晏(晏殊及其子晏几道)及九僧、苏黄、三苏、周柳等数多流派。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流派仅是学术观点不同而异,并非现代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另立山头等等行为!

  首先回答宋慈这个人是否存在的问题,我可以很认真很严肃地说,确实存在宋慈这个人,而且他的成就也是很厉害了。说起宋慈,我第一个回想起来的就是TVB的古装悬疑剧《洗冤录》,接着便是我内地的《大宋提刑官》。当年还是祖国“花骨朵”的自己特别喜欢看《洗冤录》,尤其是宋慈验尸破案的剧情,基本上一眼不差看完了。那时候,也是很疑惑在技术那么落后的古代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厉害的法医学家。时至今日,愈加佩服宋慈其人。当然历史上的宋慈并没有TVB电视里那般“曲折狗血”。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慈的生平,了解他和福建的渊源。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宋代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是朱熹的老乡。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其所着《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着。宋慈的祖上还是唐朝著名宰相宋璟,其高祖人官建阳而迁居到此。曾从学于朱熹高弟,并得到多位名人指教。重视实践,力求真知。

  宋慈文而勇武,兼有谋略,曾经参加平定闽中叛乱。在绍定四年(1231年),宋慈被任命为长汀知县,改当地河道运输节省运费,使百姓得以享受廉价的盐。之后多次调任各地提点刑狱,最后逝世于广州,享年64岁。第二年归葬家乡宋氏祖居地昌茂村。1961年宋慈墓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件保护单位。2016年宋慈诞辰830周年中国邮政在福建建阳首发《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宋慈》邮票与首日封,《宋慈大传》一书也在建阳首发。

  宋慈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为官清廉,生活朴实,爱惜人才。凡有一技之长的后生晚辈皆提拔引荐。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唯物主义倾向,其对尸体态度及检验方法实事求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

  纵观宋慈的一生,世界法医鼻祖的称号当之无愧。身为一个热爱探案、喜好观看法医破案的福建人,一定要为宋慈大大打call。(闽南网: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