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指: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英文八国联军圆明园:Burning Old Summer Palace,法文:Burning vieux palais d'été),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曾发生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再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即万寿山八国联军圆明园、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1960年 八国联军是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 签订条约时加上了 西班牙 荷兰 比利时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不过,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参与那次浩劫的,除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外,我们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王门运(1832-1916)著的《圆明园词》说:“敌兵未至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
”其自注曰:“夷人入京,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王当时在权臣产部尚书肃顺的幕府中干事,据他所见所闻,认为当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最先进入圆明园盗掠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当地土著,是海淀附近的满汉穷人。
《花随人圣庵摭册》一书的作者黄浚(1890--1937)也提到这段疑案。对此,黄浚评曰:“圆明园—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据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曰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
当日,为了战事,在圆明园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乡下的英法兵土,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权作纪念,没有动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国人下手了,他们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的住房。
圆明园被劫掠,英法联军固是罪魁祸首,但“奸民”罪责难逃。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抢以后,北京的暴民们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是搬不动扔下的。此后的时间里,圆明园里,无有宁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着板车奔海淀。
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运气好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采的瓷器、玉器。
因此,外界看来,是中国人先抢烧的圆明园。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明园财物。等到英国公使额尔金为报复清政府杀害人质而决定火烧圆明园时,悲剧早就预定了。
或许,许多善良的国人会怀疑以上记载的真实性,但上半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占巴格达后的情景却是有目共睹的。伊拉克博物馆被洗劫一空,电视画面上一些伊拉克人肩扛手拿往家抢东西,连中国驻伊使馆也未能幸免。中国历史常说的“趁火打劫”一词,我想打劫的不仅仅是外来的侵略者,恐怕还有的是“自己人”吧?秦末项羽大烧咸阳,放火的是楚兵,抢劫者中想必夹有大量当地人,不然为什么史载大火“三月不灭”。
明末“闯王”李自成进北京,也是北京城里的当地人先抢了起来,一发而不可收。辛亥革命期间,在北京、南京、武汉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有人想趁乱抢掠,但是因为有一批商人、政客、士绅出面维持,不准掳掠,才是历来的改朝换代中情况较好的一次。
国内外,历史上,一次次出现的“趁火打劫”现象足以表明,这不是某一个国家人民文化素质高低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民族性格缺陷的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不鼓励人民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事业、信仰和追求,不能享有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利,没有公民的意识,他们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一旦有机会打劫就会一哄而起,成为暴民。
。
圆明园英法联军是烧的,而八国联军是在其后又对 圆明园实施了抢劫。
是英法联军烧的。
著名法国诗人雨果曾经说过一段话,正好说明是英法联军烧的圆明园。
他说世界瑰宝被一个叫法兰西和一个叫英吉利的掠夺和焚坏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