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只有皇帝的母亲能叫太后,要么是先皇的皇后,尊封为太后,要么是皇帝的生母,也可封为太后,但是光绪皇帝即位后,一直还是慈禧太后,他的亲生母亲婉贞没什么变化,就算光绪18岁亲政了,也没给她母亲带来什么,终其原因是,光绪不是皇子,而是藩王以过继的形势入主皇位,他和生母在礼法上已没了关系光绪帝。
图为光绪的父母光绪帝,醇亲王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
太后光绪帝,在光绪之前同治已非常明显,慈安为什么封太后,因为她是咸丰的正宫皇后,礼法上是所有皇子的嫡母,于是同治即位尊为太后,慈禧虽是贵妃,但她是同治的生母,母凭子贵,慈禧又有绝对的手腕,也争取成了太后,而光绪和他母亲就有点悲剧了。
醇亲王府因出了个光绪,被称为“潜龙邸”,也就是今天的南府,后来搬家的醇亲王府是北府。
同治死后无子,慈禧在宗室内物色皇位继承人,最后选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当年才4岁继承了皇位,是为光绪,他生母是叶赫那拉·婉贞,不是旁人,慈禧的亲妹妹。正常情况下,同治死了,光绪应该是同治的传人,那时同治的皇后在活着,这也就意味着同治的阿鲁特皇后成了皇太后,可以垂帘掌权,而慈禧被迫升格为太皇太后,必须放权,慈禧肯定不愿意放权。
光绪,做了一生的提线木偶,死时38岁,后来检测其遗骨,头发,衣服,都有高出平常百倍的砷化合物,俗称砒霜。
于是慈禧另辟蹊径,把光绪过继给咸丰,成为咸丰的次子,于是光绪和同治成了兄弟,同治死了,光绪兄终弟及继承皇位,于是慈安慈禧继续当着太后,古代礼法深严,过继的子女就是别人家的了,虽然生物上还是母子,但在礼法上已没有了关系。所以光绪生母叶赫那拉·婉贞,终其一生都是醇亲王府的嫡福晋。
嘉靖皇帝,明朝最顶尖的政治高手,什么鸿儒、礼法,在他手上都被玩坏。
其实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有过同样的例子,但结局完全不同,就是明武宗死后无子,让14岁的堂弟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当时的嘉靖皇帝已经长大了,非常聪明,不肯妥协,于是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事件,最后嘉靖以血刃收场,硬生生的尊生父生母为皇考,导致孝宗、武宗在法统上绝嗣。可光绪继位才4岁,从小就被慈禧掐在手里,也没有嘉靖的政治手腕,慈禧根本不给他丝毫作主的机会,死都要一块儿带着。
在117年前1898年8月10日 (农历光绪帝要求内外诸臣议事莫“墨守旧章“。1898年8月10日,光绪帝下谕,指责内外诸臣“墨守旧章”,要求诸臣议论政事,不得“附会古义”,不得“缘饰经术”,不得“胶执成则”。声称:“朕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建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他告戒诸臣:“倘面从心违,致失朝廷实事求是本旨,非朕所望也!”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皇帝中,光绪帝是第一位认识到传统治国之道已不适应时势的皇帝。他领悟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光绪,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四岁登极,十八岁大婚,于1898年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于瀛台涵元殿,于1908年病逝,有人对光绪皇帝的死抱有很大疑惑,英年早逝的光绪皇帝励精图治,进取上进,但生不逢时,戊戌变法的失败成为光绪的一大遗憾,对于他的死,有人说是慈禧所为,或者李莲英所为,更有人说是袁世凯所为.但正史记载是光绪皇帝的病导致他的死亡.光绪皇帝的死,是清朝皇帝中最可悲的,死后的葬礼也很简单,不及慈禧太后丧葬费的十分之一,生前的光绪也是讲究节俭,不啻道光,但是光绪死时,并非像道光一样,要求青山绿水厚葬,光绪只是说:"尽量节俭".与众多的皇帝相比,光绪显得更为突出,终生一后二妃的光绪只专情于珍妃,但这唯一的情人却在两宫西避时被慈禧太后下令投井自尽,失去唯一知己的光绪皇帝在不久的时间里一直深切的思念珍妃,连珍妃用过的一顶旧蚊帐他也能看得出神, 在很多也是小说里都荒谬的说光绪皇帝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在一本小说(慈禧的孙子辈的人写的)里面竟写 "珍妃有过孩子,但因顶撞慈禧而惊吓过渡以至于流产."这更是不敢想象的可笑和愚蠢!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原因并不是是因为他本身没有生育能力,而是慈禧的诡计。众所周知,光绪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是其妹的孩子,但因同治帝的逝世过早,而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将当时只有4岁的光绪立为皇帝,而长大后的光绪很令慈禧失望,因为光绪力图变法,而慈禧却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就给光绪喝了无法生育的药品,加上光绪本来圣体就差,如此一来,38岁死去的他也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了罢!没有子嗣的秘密也不可称之为"秘密"了吧?!
对于光绪的身世之谜,有很多的史学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不能称之为假设,清代的著名女官德龄(其著作有:<<瀛台泣血记>>,<慈禧西幸记>>,<<清宫二年记>>等等)说起过,说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和其情人荣禄的私生子(荣禄:清朝著名官僚主义者,贱人一个!慈禧的情人,咸丰皇帝去世前后两人经常卿卿我我) ,而寄养在醇亲王奕儇家的,同治皇帝死后变立光绪为皇帝,因此,才会有了"专立光绪"的一幕闹剧.至于这个秘密,我个人认为,这是荒谬的,毕竟一个太后母仪天下,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可笑的事情!更何况是和一个地位一样崇高的大臣!再说,同治皇帝去世时,年仅19岁,而此时的载湉已经4岁了,那么就是说同治15岁时载湉出生,一个皇帝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和别的男人有一个私生子?除非他是傻子,否则,荣禄必死无疑.而且后来的戊戌变法中荣禄对光绪的冷漠更不象是一个“父亲”所为,是他第一个打着“废黜皇权,幽禁皇帝”的旗号,这是父亲吗?看来更像仇人!对于光绪皇帝的悲剧一生,很多人不能理解,并说光绪皇帝一生窝囊无比,我认为这才是不可理解的,光绪皇帝之所以在众人心中是这样的形象,不免有虚构成分,然而我们可以把全部责任推写道无辜的光绪皇帝身上吗?
有一个朋友说:“光绪之所以窝囊,是因为晚清的政治屈辱事件都和他有关。”然而这更是令我费解,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明白,晚清的政治昏庸难道是光绪所为?那么慈禧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呢?作为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没有做到一个国家最高权力者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慈禧不配发动那一系列的政变。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治国才能,那么他还凭空的想要得到尊重,那么这个野心家就是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时年已经是28岁了,然而慈禧并没有放过这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又一次垂帘听政,而此后的辛丑条约是李鸿章和慈禧联合签订的,可以说和光绪完全没有关系,然而,说光绪不爱民更是从何谈起?在八国联军侵如北京的时候,慈禧和后党势力联合通过了让义和团抗击联军的美梦光绪作为第一个反对派站起来提出质疑,然而寡不敌众,最终只能以八国联军的蹂躏北京为结束去,宣告一个泱泱大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前的甲午海战似乎和光绪的关系非常大,因为此前,一直主和的后党势力一直反对开战,而帝党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一直主战,最后是帝党出面开战。可能有人说光绪的远见卓识令人不敢恭维,仅仅因为这一件事情吗?
如果我告诉你,当时拿来开展的钱仅仅是紫禁城一个月的开销的话,你还会不会再说光绪是昏君了?如果我再告诉你,拿来筹备北洋水师的军饷仅仅是慈禧老佛爷拿来修颐和园的二十分之一的话你还会不会说光绪不配掌管国家大事?在光绪进宫时,年近四岁的他根本不懂拉拢政治同盟,而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政治关系的慈禧太后,在此期间先后杀死了她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政敌:慈安太后,恭亲王奕忻,醇亲王奕儇(光绪亲政后,在野史小说中写道是被慈禧谋害)和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在后党势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懵懂的光绪皇帝已经年过17,早已是大婚的年纪了,然而慈禧太后在此时才假惺惺的说要撤帘归政,可是,还是换汤不换药,慈禧的把戏就是这样令人易解,他每日让光绪在颐和园把当朝大事全部呈报给她听,朝中大事,自然还是由太后做主,此时的光绪皇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更谈何壮大政治势力?这也是此后他变法失败的原因和他为何不杀慈禧的绊脚石。我们不能说是光绪窝囊,从而没有杀掉慈禧,我们只能说是光绪是古代“百善孝为先”的被毒害者,他不懂得怎样杀掉慈禧,因为他知道慈禧是他的亲人,他不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决不可愧对天下,愧对百姓!光绪的命运实在不济,才导致了他的幸福完全葬送在慈禧的专制上了,而他同样是可悲的,它不仅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死后,更没人同情他!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可是,让我们假设一下又有何妨?如果光绪变法成功,如果光绪没有被幽禁,如果光绪活的很幸福,如果慈禧不是慈禧,而是和孝庄一样,积极改革图新,那么,也不会有这个悲剧帝王,更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卑微地位了,或许在现在的功德碑上,早就该刻上他爱新觉罗载湉的名字了,也许更多的人会铭记这位伟大的君主,然而所有的云云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梦想,可是,光绪皇帝却等了这么久,这么久以至于让天泣血,地枯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