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当然还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他们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最髙成就。被后人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七子之中建安七子,文学成就最高,最受人推崇的当数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少有才名建安七子。王粲先依附刘表,后归符曹操。王粲才思敏捷,深得曹氏父子信赖。任待中,随操南征。他与曹丕,曹植都是朋友,在诗,赋上多有应和。
王粲在军旅途中不幸染上瘟疫,终年四十一岁。
史书记载,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七子之冠。人们把他与曹植并列为:曹王“。
王粲在诗赋上高于他人,其代表作《七哀诗》与《登楼賦》最能代表建安七子精神。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他把乱世的见闻,融于诗作,给我们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王粲一生诗作60余首,现存23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是七子之冠冕。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及阮咸 七人。在魏正始年间,七人常聚在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晚于建安七子。
这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但思想倾向还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嵇康、阮籍、刘伶等忠于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则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来做官。阮咸在晋曾做过散骑侍郎,但却不被司马炎重用。山涛开始“隐身自晦”,但40岁后投靠了司马氏,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在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为官,就算在八王之乱时期﹐仍稳坐高位。当然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也是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也各散西东: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则放心的安排儿女们投靠了山涛(山巨源),在嵇康死后,山涛也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这也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竹林七贤图)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也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家,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在这七个人当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处死外,其余六人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因为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所以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因此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因建安七子曾同时居住在魏都邺中,又号称“邺中七子”。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与当时社会因素有关的。
(建安七子图)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之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频。长安、洛阳都被毁了。献帝从长安到洛阳,最后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所以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发布评论